零点看书>军事历史>1908之钢铁雄心>第二百二十三章 渡河

第二百二十三章渡河

一百多米的距离,用脚走的话正常人只需要2、3分钟就能走完。即使是用竹篙撑行的渔船,3、5分钟的时间也够用了。如果是往常的话3、5分钟只不过是一晃眼的功夫,然而对那些尚在河面上的士兵们来说,眼下的这3、5分钟却好像3、5年一样漫长…

第一分钟,仅仅只是第一分钟,渡河的300多艘渔船就有近10艘被击沉,而这10艘渔船里,几乎每艘都载着一个班的兵力,稍大一些的客船上更是有着一个排近50名士兵,换句话说仅仅只是一分钟内,渡河的部队就已经有100多人的伤亡了。

这其中既有被炮火击沉时造成的………也有自已人造成的…

当船只被炮弹击沉时,有不少士兵并没有直接死亡,只不过在他们落水后,后面的船只却是无法停下,所以当这些人浮出水面后,迎面而来的恰恰是己方无法停下的船头…

脱掉了身上的所有装备,好不容易才逃脱升天,出水后第一眼看到的却是………这种感觉是难以想象的,好在有这种遭遇的人在落水的士兵当中也不过1、2个而已,更多的则是在脱掉装备后一个人朝着对岸游去。

不过在对岸,迎接这些人的却是早已准备多时的枪弹…

北洋军并没有装备轻机枪,一是因为轻机枪的威力相对重机枪来说还是太小,而且此时性能比较成熟的轻机枪也仅有麦德森一种,至于比较著名的刘易斯机枪,目前他的发明人正黯然的带着自已的作品离开美国准备乘船前往比利时开办属于自已的枪械公司。当然,北洋军没有选择轻机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麦德森轻机枪的价格实在太贵了。要知道两挺麦德森轻机枪的价格已经可以购买一挺马克沁机枪了。而一挺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却远远要比两挺麦德森来的强…

不过北洋军虽然没有装备轻机枪,不过却有数量不小的重机枪,也就是马克沁机枪,按照一个团一连6挺,一个师48挺的编制,北洋军一共在河岸的阵地上部署了288挺马克沁机枪…

本来严光还想让己方的2000挺机枪割一下麦子,没想到现在却被别人割了麦子…

那些尚在船上的士兵到还好说,马克沁机枪虽说可以轻易击穿木质的渔船,但他们毕竟还有个躲的地方,而且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渔船的正面也加装了一些木板和铁板,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可是那些在水里游着的士兵们却…

奋力扔掉身上的装备,好不容易才游出了水面,然而只是转瞬间钱伯君的身体就被4、5颗子弹击穿,这些口径的子弹在钱伯君的身上造成了致命的创伤,同时也让他再次沉入了河底…

“不,我还不想死…”

钱伯君挣扎着举起了自已的右手想要让自已游出水面,然而最后他还是失败了。看着距离自已越来越远的河面,想到自已临行前曾经家乡的白桦树下答应恋人。“等打完这场仗就回老家结婚…”,回忆着恋人甜蜜的笑脸,钱伯君的脸上只剩下了不甘…

没有人知道东荆河刚刚沉下了一个曾经答应恋人要活着回去的年轻人,因为在钱伯君沉入河底的同时,还有十多个年轻人同他一样沉入了河底,而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会有更多的人沉入这条此时还名不经传的河流,不过用不了多久,这条河就会随着这里发生的战役载入史册…

不过一分钟的时间就被击沉了10艘船只和损失了200多人,想到巴东一役第一天也不过损失了200多人,杨山的嘴角都被他咬出了鲜血…

看到杨山这个样子,朱庆澜在一旁很理解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上去的是第二师的两个步兵团,第二师是杨山的部队,河面上损失的自然是杨山的人,看到自已的部队连敌人的边都没摸到就损失了200多人,杨山会觉得难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在指挥部里杨山很不甘,但河面上的战斗依然在继续着。

北洋军的炮击进入第二分钟后,又有10多艘渔船被炮弹击沉,同时随着距离的逐渐接近,北洋军配属的200多挺马克沁机枪造成的杀伤也越来越大,毕竟不是每一艘船只上都装有钢板,更多的渔船只是配备了一些木板…

而且随着头几艘渔船的接近,岸上的北洋军机枪手也开始将机枪瞄准渔船。

渔船上的炮手虽然拼命的用37毫米步兵炮还击,但还是在转瞬间被射成了塞子,就连渔船也有种要被打烂了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被毫米子弹射穿的孔洞中,甚至还能看到一道道血柱涌了出来。

随着国社军在河面上的伤亡逐渐增加,东荆河面上也出现了点点斑红,而且这些血色的红点也在随着伤亡的增多而不断扩大着…

看着河面上的伤亡逐渐增多,而载着士兵的船只距离对岸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即使上面的两个团士兵都不是第二军的人,朱庆澜还是变得焦急了起来。

“炮兵那边就不能想想办法吗?就算轰不到北洋的炮兵,把他们的机枪打掉也好啊…”

虽说北洋的炮兵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眼下马克沁造成的伤亡也不会小多少,何况一会步兵登岸后也要面临马克沁的压制。

然而听到朱庆澜这么说,一旁的参谋却苦笑着道。

“军长,后面的炮兵兄弟们已经很努力了。”

确实,在他们身后的炮兵阵地内,国社军的炮击一直都没有停顿过,而且射击频率也维持在一个很快的速度上。事实上如果不是后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三章 渡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