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七十九章快速发展T

第七十九章快速发展

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两国边界争端。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妥协。实际上中苏之间的较量早就开始了,面对来自欧洲的压力,苏联的危机感一场强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感,根就不是一般国家能想到的。因为,苏联对于世界来说,是异类。

在实战中吃了不少亏,力争避免两线作战的苏联政府,对于中国政府的态度根硬不起来。更不要说远东还有一个日在作怪,当然日是不愿意看见中苏和谈的。或者说,整个世界的列强国家,都不希望看见中苏和谈。没有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苏联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欧洲。中国代表团访苏期间,最着急的就是波兰政府。中波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波兰政府只能通过别的渠道,千方百计和中国联系。毕苏斯基更是亲自给民国总统汤化龙来电,表示愿意推动中波关系的建立。

波兰终究是个小国,苏波战争之后,暴露出来的战争潜力远远不足苏联这一事实,也让欧洲各国深感不安。对于中国的举动,欧洲就没哪个国家是高兴的,但是这个事情不是以某个国家或者整个欧洲意志没转移的。中国是地区性大国,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都不是欧洲可以随意拿捏的。即便是大英帝国,在中美货币直接结算的时候敢于翻脸,但是在中苏问题上,英国就不敢这么做。很简单的道理,中国在货币结算的问题上,不会跟英国翻脸,因为没有碰触到中国政府的底线。但是在中苏关系的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的话。那就是往死里逼中国了,为此方剑雄放话不惜一战。

因为中苏关系的发展,整个世界变得很热闹。

从中日谈判到中苏谈判,谋求一段长期的外部和平环境的布局,实际上从很早就开始了。利用石油的吸引力,迫使日放弃台湾。利用支持白俄为幌子,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跟苏联开仗不过是个铺垫罢了,最终目的还是在外交上逼迫苏联的政治让步。

总的来说,日和苏联一样。都被中国拿住了痛脚。一个是缺石油缺的嗷嗷叫,为了石油日可以放弃台湾。一个是面对全世界的敌对态度,为了改善这种外部环境,解决威胁最大的敌人中国,苏联在边界问题的谈判中。也只能做出让步。

随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苏边境勘定条约》在1925年先后出台,中苏关系趋于稳定。根据边界勘定条约,中亚地区安集延、阿拉木图纳入中国境内,并练成一片。条约签署的同时,一条连接安集延、阿拉木图、伊犁的铁路开始动工,中亚境内的俄制铁路,全部改成公制。远东地区。西边以伊尔库兹克为界,北面以庙村为界,最终确定两国边界。

至于远东的归属问题,中日双方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下。进行了新一轮的谈判。确定远东成立一个英美中日四国共管区,该区域面积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归属问题待定,该区域实际控制权在日手里。等于在英美的支持下,日在远东有了一块可以直接威胁中国东北的地盘。一些西方媒体事先判断中国反应激烈。结果都错了。

错综复杂的博弈最终在去1925年10月落下了帷幕,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终于暂时迎来了北方边境的安宁,至少在十年之内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作为对国际的承诺,中国政府宣布有限度裁军,原有二十个骑兵师,一口气给砍掉了一半。裁掉十个步兵师,总兵力维持在90个步兵师、十个骑兵师、三个中央警卫师、两个山地作战旅。

这个结果看起来中国国防军减少了三十万人左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留下的十个骑兵师,保留原有传统骑兵模式的只有中亚的两个骑兵师,其他的八个骑兵师,在未来十年内将全部改为机械化部队。按照国防军的计划,每个改编后的骑兵师约三万人,比起原来一个骑兵师一万两千余人的规模来说,人数上反而增加了。第一批改编的骑兵师从1926年开始,每个骑兵师辖一个坦克旅,一个机步旅,一个自行火炮团,一个全部机械化的辎重旅,以及师直属部队。主要装备有新-4型坦克(长城4型),lb-2型轮式步兵装甲车(猎豹2型),z-1型155履带式自行火炮(毁灭者1型)。

这是一种全新的编制,也是总参经过多年战争经验的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个新编制。预计到1936年,国防军将完成八个骑兵师的改编。为什么需要十年的时间呢?很简单,太烧钱了,不是一般的烧钱。这样一个骑兵师的装备可以装备五个传统步兵师。对于人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这样的部队注定了不会大规模的装备。加上三个中央警卫室,这种类型的机械化步兵师,一共有十一个师。

这十一个机械化步兵师,除了中央警卫第一、二、三师分别驻扎天津、北京、张家口,其他八个师部署在中亚和远东。中国人的裁军,当然是做给世界看的。不然一口气砍掉三十万人的规模,陆军老大哥还不得跳脚啊。这帮混蛋发起疯来,还不得拆了总参。

比起陆军来说,空军的扩军计划更为隐蔽,具体表现为全国两百多个航空俱乐部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各个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这些航空俱乐部的每年为国家培养一万人左右的飞行爱好者,实际上这些航空俱乐部的经费来源有军方的背景,有财团赞助,有飞机制造商的赞助。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各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


状态提示:第七十九章快速发展T--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