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一百七十三章全面反攻T

第一百七十三章

再次提起中国,这两位巨头心里充满了苦涩。当今世界的中国,根本就无法回避。往前推三十年,中国还是一个列强任意横行的国家,当时的中国关税都捏在英国的手里。美国人为了撬开中国市场,选择了与方剑雄合作,并且成功的击败德国,成为了中**火市场最大的赢家。接着就是其他行业,慢慢的渗透进而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

当美国人还没来得及高兴时就已经发现,方剑雄主导的民国根本就不受控制了。原因就是一战,方剑雄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充分的把自身优势最大化。等到一战结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庚子赔款也不支付了,在看这个时候的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已经离不开了。因为利益纠葛太深了,同时英国人打算重振旗鼓时才发现,中国已经强大了,不是随便拿捏的那个大清朝了。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一个奇迹就这么诞生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不算什么,因为中国终究是一个农业国,军事上的突出更多的是建立在外**火输入的前提之下。可是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收回主权之后的中国,在外国资本的涌入之下,虽然技术上没有太多的提高,但是其工业基础打下了。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工业基础,而重工业基础则在政府的强力扶持之下,慢慢的稳健的前进。

等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时,世界看见的是一个高速飞奔的中国。因为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政府的干预。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两个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强国。如果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重创的是欧美列强的经济,那么同时也成就了中苏两国的经济奇迹。

很多美国专家在研究中国工业的发展轨迹之后,不约而同的发出惊呼。这个国家的民间积累真是太深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轻工业和重工业完全是两个概念,重工业的特性就是烧钱而且见效极慢。打个比方,建一个钢铁基地,没个三五年别想看出什么规模和效益。民间资本是很难在这种领域投资太多的,看看平行历史就知道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间铁厂雨后春笋一般的。但是生产的都是生铁,连粗钢都不算。结果一战结束之后,世界钢铁价格跳水。中国的这些民间铁厂纷纷关门。没有利益的事情谁去做?但是钢铁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很多情况之下,看不到利益的事情只能是国家来做。

那么这个时空的中国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一开始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打打造。就处在方某人的全面支持之下。赚钱不赚钱的都没去多想。反正这个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体系,不然就得像平行历史的阿三国那样,大炮都要进口,高级一点的子弹也要进口。

所以美国专家才惊呼中国民间积累雄厚,这么折腾都能抗下来。完全没有想到,最初的工业体系,几乎是靠着国家采购和方剑雄个人的财力支撑下来。再往后,国家修铁路搞基建什么的的。都是优先考虑国内的钢铁企业,好不容易才拉扯起来的。期间要不是一战打的热闹。中国的重工业更加难搞。一战结束之后,欧美的钢铁企业不是没想过用压价来搞定中国,但是有国家鼎力支持的中国钢铁企业,根本就不怕打价格战。

等到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成型,这才出现了井喷!

英美首脑在纽芬兰秘密会面的时候,最头疼的大概就是无法将中苏这两个国家纳入其设想中的体系。虽然说现在还不是考虑重建国际秩序的时候,但是罗斯福希望看见由美国来主导这个国际秩序的重建。

同样,中国的方大总统和苏联的大胡子,现在也没心思考虑什么国际秩序。旧的秩序刚刚被打破,新的秩序还很遥远,要紧的是先干掉对手。

比什凯克!城市防御战已经进行一个星期了,巷战的残酷程度超出交战双方的预计。放手一搏的巴甫洛夫,在突入城防的时候狠狠的高兴了一下,并且向大胡子电报汇报了喜讯。因为这个喜讯,斯大林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认为中**队在中亚的力量并不足以击败苏军,否则怎么解释比什凯克城防被突破呢?

问题是,巷战这个东西大家都没打过,斯大林根本就想过对手会主动放敌人进城来打巷战。这么狠的招数,也只有刘明昭敢想而且敢做。

比什凯克城防司令部建在一个坚固的地下堡垒内,厚厚的钢筋水泥结构,足以抵挡苏军任何一种武器的直接打击。两军交战最为激烈的地方在城市的西面和北面。

第三山地师长杨醉在国防军中属于绝对的老资格,最早的一批军官,从排长干起,后进芜湖陆大学习一年,经过一战的洗礼。山地师无疑是国防军中精锐的精锐,基础装备是冲锋枪,单兵火力绝对冠绝当今天下。正是因为手里捏着这样的王牌,刘明昭才敢这么赌。

放弃外围城防之后,杨醉的第三师很快就与苏军遭遇,苏军一个步兵师进城之后,试图快速往城市中心推进。胆大包天的杨醉下令,放这股苏军深入城区,以一个团正面防御,两个团左右包抄。山地师的第一仗就来了个满堂彩,等到苏军进入伏击圈,各种武器一起开火,冲锋枪和通用机枪组成的火力网,在城市巷战中的威力倍增。右路的一个团一个突击就把苏军的后路给断了,被包围的苏军几次想突出去,都给密集的火力打了回去。想就地固守待援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三章全面反攻T--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