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沈阳之后,宋彪一行还是先住在东北军区的老军部区里,这里对他来说自然是曾经很熟悉,如今也有一些陌生感。
回到东北,宋彪并没有急着去东导公司参观,而是先去了东陵公园游览,看一看曾经最为熟悉的那些景观,两天后,他才带着裕华皇储和陈其采等人一起前往东导公司视察。
此时的东导正在积极的为半导体产业的开放化而筹备着,在同z计算机研究院的合作中,东导公司目前正在加紧完善第一代的4位、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而xing能更为优异的单极型集成电路的微处理器的预研也在加速进行。
同其他领域不同,帝国的半导体行业一直是以国内培养的人才为主,一方面是出于保密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海外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
东导公司的几位总工程师都是z理工大学和震旦大学的电子学博士,按照帝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扶持计划,在未来十年里,z理工大学、震旦大学、东北大学、江南大学、z计算机研究院将会陆续扩大在半导体和电子学领域的博士培养规模,保证帝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实力。
目前,几乎整个的半导体产业都是在为军工业服务,4位、8位mos单片机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帝国坦克的火控计算机、测距仪,舰船雷达、火控计算机都急于这一领域的突破而不断提升实用价值。
在东导公司,以硫化铟为温控源的新型红外探测装置已经研制成功,而在此之前,帝国和纳粹德国一样都是使用硫化铅为红外敏感源,硫化铟的价格更贵,工业化生产难度更大,但是它的敏感度也比硫化铅提高了数十倍,使得整套红外观测装置更为灵敏,整机重量更低,有了这样的基础,目前在t系列坦克之上。
基于硫化铟红外探测装置的ri渐成熟,长城公司也于去年正式启动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的小型导弹研制工作,有了红外敏感装置和8位单片机,新型的防空导弹可以直接采用反红外探测的程控导航,而不是最初计划中的靠无线电指引攻击,两者结合则能更大幅度的提高新型防空导弹的作战效力。
中国联合计算机公司则正在推出一款基于8位处理器的新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将拥有超过此前所有大型计算机的xing能。
虽然半导体产业在全国范围还未能进入可公开化的民用产业阶段,但在强大的军工业需求下,以及z保密局和科技工业部的联合组织下,中国的自动化工业体系研究已经在zyang计算机研究院、z机械研究院、东北工业研究院等机构和主要的大型科技公司展开,中国联合机械公司和江南机电公司都在进行数控机床领域的研制,军民两用的通用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也在快速的发展中。
如果离战争结束和整个产业的全面开放还有两年时间,这两年就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全面加速的时机。
不可否认,虽然在宋皇帝无声无息的悄然布置下,整个帝国历时三十年才逐步消化了东北某基地的那些技术,但由此为中国带来好处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领域在国际世界领先欧美近三十年的差距。
帝国从1921年开始研究半导体及单晶材料的纯化生产工艺,当时在国际理论和化工研究领域最接近这一区域的就是波兰化学家扬.柴克拉斯基,邀请柴克拉斯基博士到z理工大学任教后,帝国加快了这一领域的长期研究和大规模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于1925年初步完成了单晶材料的工业直拉法生产,运用于半导体材料、金银等铂系金属、高纯度盐碱、合成宝石等单晶材料。
在此基础上,zyang材料工艺研究所和z计算机研究院大约研究了超过一千种的半导体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砷化镓、锑化镓、锑化铝等,这些半导体单晶材料通过工业化的多次拉直法圆晶生产,最终得到纯度足够高的半导体材料,用于二极管、三极管、电晶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生产。
因为有足够丰富的多种可参考零件,加之帝国在过去二十年间投入的巨额研发资金和数百个分类科研项目的支持,帝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速度极快。
从183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第一种半导体材料硫化银以来,人类一直在慢慢的摸索半导体材料的运用和研究,而中国则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基本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半导体工业的基础框架。
同时也是在中**工业的庞大需求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40年代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三大巨头的局面,保持着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优势,在国内,目前存在着超过十个半导体的专业研究中心,除了东导等三大公司外,z计算机研究院、中国国防科学工业研究院、z理工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交通大学都设立了专业的半导体研究室。
虽然宋彪对此还是存在着比较多的一些长远的忧虑,但在东导公司,他还是看到了z计算机研究院同东导公司联合研制的第一代通用型商用微型计算机,这种简单的黑屏绿码的微机上配备了汉字图卡,可以使用汉字,cao作系统则是由东北计算机公司控股的东软公司耗时六年编写的。
因为使用的是八位处理器,它的体积不仅偏大,xing能也很低,即便如此还是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