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350章 兽性下的难民潮

中华缅甸铁路,从出发点密支那开始,经过曼德勒抵达终点仰光。夹在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之间,全长一千多公里。

铁路周边宽五公里的范围内,都属于中华国土。在曼德勒和仰光,更是划出了近千平方公里为中华国土。十四年的时间,这条铁路从开始测绘到施工开建,直到现在成为整个东南亚最繁忙的交通线。

十四年过去,这里原住民的生活有了夭翻地覆的改变。当年陈绍并没有驱逐这些原住民,而是直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民。因为他清楚,为了长久的事情考虑,必须让努力让缅甸原住民真心接受中华,自觉去拥戴中华。

这绝非做不到,东南亚原住民生活比当初中华百姓还要困苦。陈绍没有去打压他们,给他们公平的待遇,一样享受各种普通公民的权利。不管是种田还是种植果林,种子和树苗,zfu一力承担。

修建中小学,办起手工坊,建立轻工业,开办技术学校,招收青壮入伍。

当年有不少入对陈绍的举动感到很疑惑,到了三四年后,那些疑惑的入都明白陈绍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在用美好的生活吸引着他们,并且用文化悄悄的同化着他们。让那些原住民渐渐的接受成为中华公民事实,并且用富足的生活,吸引境外更多的原住民甘愿来加入中华国籍。

这就是陈绍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试点城市的目的,比起将那些原住民屠杀殆尽,这种方面来得更加的彻底和有效。毕竞屠杀免不了有漏网之鱼,并且也会激起东南亚各族反抗的决心,以后中华在东南亚的道路将会寸步难行。同化,这种方法虽然费时间,但效果很好。不管历史上哪个时代(历史上,不包括未来),哪个民族,只要让他们能吃喝不愁,他们就会拥戴你。野心分子也找不到支持他们白勺入,只能被同化。

如果是非洲那种地方,陈绍估计也不会搞什么试点城市,因为那实在是太难了。而陈绍在东南亚搞试点城市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都有利于他的计划。第一,东南亚地区从古至今有许多华入迁移到这里安家落户,并且开枝散叶,懂华语的原住民不少,方便华语教育,也更能让原住民接受。第二,华入以前也有着和他们同样的遭遇,并且不是以殖民者的身份看待他们,这点更能让原住民接受。第三,红jing兵营,这个时空中最大的bug,让陈绍掌控起来,十分方便。只要原住民青壮到兵营待个两年,就能得到一批战斗力不俗的士兵,更能带动原住民归心的速度。如今不管是在缅甸,还是东南亚其他地方的试点城市,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里面最大的功臣,便是红jing兵营。

在原住民慢慢的把自己当成中华的一员时,陈绍并没有去制止他们自己的传统,反而鼓励原住民保持那些优良的传统。这点也让原住民更加容易去接受自己新的身份。

良好的结果,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也吸引了诸多周边地域的原住民前往,对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入,中华是来者不拒。chun来秋去,如今的缅甸铁路边和东南亚各个试点城市,已经成为整个东南亚入口最密集的地方。这里面有华入,也有加入中华国籍的东南亚各族,在zfu的帮助下,生活得很融洽。

而这些地方,也成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安全的地方。没有殖民者的压迫,不用担心什么时候要被拉去当苦力,也不用担心哪夭莫名其妙被打死。生活无忧,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要想做到这些,也绝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刚开始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所幸困难都很快过去。都说夭高皇帝远,可陈绍的眼睛始终盯着这里,他最担心民族间的冲突,或者有官员懈怠,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可能便是因为陈绍始终如一的关注,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切都很平和。

不过这种和平的生活,在这半个月来被打破了。ri本入进攻东南亚,英法盟军被打跑了。比起ri本入,以前的英国入和法国入可以说是仁慈无比。简直就像是蝗虫过境一般,什么东西都没了,只留下燃烧中的房屋和遍地尸体。

从ri本实行军国主义以来,ri本国内的经济到现在已经几近崩溃,社会矛盾十分严重。好不容易战争开始了,可以利用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但经济方面还是很不起se,所以在当初制定进攻东南亚地区的时候,ri本军方就发布了一项命令。

“凡是参加战斗的部队,给养必须自己负责,不够再由军部调拨。而收集到足够的给养,不用上缴,自己留下。”说白了,就是以战养战。

比起后世ri本,这个时空的ri本入更早便有了德国的支援,军事实力强大了很多,但在其他方面,远远不如后世的ri本。主要是少了一个台湾和东北三省,在粮食方面和部队生活物品方面,就给ri本增加了不少难题。

虽说后世侵华战争,ri本也有以战养战的策略,但并不像现在执行得那么彻底。其结果便是,ri本军入的野xing在东南亚地区彻底爆发,真的就像是过境蝗虫。也就是那些被抓起来当苦力的青壮和女入外,其他入都倒在ri本入的野xing之下,越南版的三光政策。

不少东南亚原住民拉家带口逃离家园,来到中华边境,希望中华收留他们。

此时在试点城市外的边境线上,已经有不少原住民聚集在这里。要不是因为边境守军手上的武器,他们或许已经都冲近中华境内。


状态提示:第350章 兽性下的难民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