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红色警戒之民国>第534章 中日坦克首次交锋
搞出什么车载火控雷达,但一些计较基本的火控装置,已经很早就有了。

潜式微光瞄准镜、红外瞄准镜,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坦克的战斗力。先进的坦克火控系统的运用,也一改以往需要装甲兵们娴熟的瞄准经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瞄准方法。这些就不是日本方面所能具备的。

小日本能够依靠德国以前给的技术,造出四式坦克,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瞄准镜的存在。

其实在战争爆发以来。发生的坦克战。都是在距离五百米之内才会相互试探性射击。真正的交战距离,都是在三百米之内。

而中华的微光瞄准镜可以较射一千五百米之内的射击,不过越远效果也就越不好。在瞄准镜的帮助下,在八百米的距离内。其命中率完全可以达到60以上。这在二战中。已经是一个十分骄傲的数字了。因为这样的命中率,就算是在德国,也需要进入四百米的距离内。才能有这样的命中率。

新加坡要塞是个大城市,这点毫疑问。出去城墙边上大路旁的田地外,其他地方都是大道。日军的79装甲车联队出城门后,所走的就是坚实的土地,刚好和中华两栖装甲营形成对角。

一千两百米的距离,在林中挂的命令下,两个连十六辆坦克已经调转炮口完毕,攻击目标也瞄准完毕。

“开炮。”每个坦克车里面的车长,同一时间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十六辆两栖坦克上的105滑膛炮同时发出怒吼,随着炮口火光闪现,炮出膛。两栖坦克也是浑身一震,jule摇摆了几下。

炮的轨迹划过了夜空,不过这样的轨迹,人眼是完全看不到的。不过,当这些炮开始撞击目标的时候,就十分明显了。

中华的两栖坦克是采用105毫米滑膛坦克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时,威力足以将50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击穿,打在只有最厚只有五十毫米,最薄只有十几毫米厚的四式坦克上,那简直就是在用牛刀杀鸡。[

根据空气动力学,体越细,阻力越小。但是火炮口径是一定的,所以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用一个轻质托把穿甲体夹在中间,托的口径与大炮口径一致,穿甲被做成细长的杆状,出膛之后托由于阻力的作用自动脱落,体沿着炮管指向继续飞行,这就是“脱壳”一词的由来。为了保证细长的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制造穿甲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字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这种穿甲,有着相当强大的穿甲能力。

两辆走在最前面的四式坦克,只见像是被蚊子叮了一下而已,那个尖尖的嘴,却撕裂了坦克的皮肤,与坦克进行热情的激吻。接着,装甲车的肚子突然炸开,内部的药被穿甲射入时形成的热流殉爆,整个装甲车,化作一团烈火。

后面那辆四式坦克里面的车长满脑门子都是汗,借助照明,看到对方炮管瞄准过来的一瞬间,他便立即开始换挡,刚才只要再慢一点,他的这辆坦克,恐怕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就在他挂上倒档后退的瞬间,对方开始了发射炮,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装甲车向后退了一个车身的长度,幸免于难。

其他的四式坦克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在两栖装甲营发起进攻之后,79装甲车联队中,暴起了八朵火花。六辆四式坦克同时报废。其中有两三辆坦克中的还不止一枚炮。很显然是瞄准重复了。不过,第一轮炮击就干掉了日本八辆最新式的坦克,给予了日本其他坦克极其沉重的打击。

“战车联队,立刻快速突击,接近支那坦克,近距离发挥我们的数量优势。”上野新姿在后面的指挥车里面,把发生的一切都看在眼中,一轮的炮击结束后,便立即在车载频道中说道。

四式坦克,作为日本最先进的坦克,其中还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在车内装有线电台。能够实现各车间的联系。其有效的通讯距离为十五公里之内,也算是日本装甲方面,一个零的突破。

刚才还在朝着大道行驶的四式坦克,现在,所有的坦克都立刻向右转,成了一字型的战斗队形,向东的田地里开去。爬下田地的四式坦克,同样受到了泥浆的阻挡,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想要靠近对方,就必须要下田地。不然顺着大道只会越走越远。因为中华的坦克在东边。而大道是一个弧形拐向西面。

每个日本装甲兵的心里,都在憋着一股劲,冲上去,揍这群狡猾的支那人。想远距离的吊着攻击自己。没门!

如果从天上看。平时寂静的田地,如今已经是一派喧闹的景象,一大排坦克。正在争先恐后地向东方冲击。天地中,其实早就没有了粮食,因为冬季粮食已经收割完毕,接着要等待入春,才会有开始新的种植。不过,正式因为没有了水稻存在,一片水田的田地,更加的难走。

如果此时天上飞来几架武装直升机的话,暴露的坦克突击群,没有防空火力的跟进,绝对没有任何幸免的机会。不过,这也是日军的幸运,因为新加坡四面都是战斗,他们运气很好,选了一面没有武装直升机的战场。

其实这里也有安排武装直升机护航,只不过一轮的攻击刚刚结束,已经回到两栖攻击舰上休整了,有些则是还在后方返航加油途中。中华陆军的武装直升机,也顾不上这里,短时间内也调配不过来。

而不管是中华的空军,还是日本如果突破过来援助的空军,就算来了,黑暗中也没有太


状态提示:第534章 中日坦克首次交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