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完美形态>528.第528章 回防

="(" =>

华夏国北方,承德市,炮火连天,战斗进入白热化,原本高高耸立,如同巨龙盘踞的城墙已经被摧毁大半,坍塌的地方不少,源源不断的怪物便从这些坍塌段涌入城区。(..) ..

最要命的不是城墙的坍塌,而是笼罩整个市区的防护罩已经被攻破,这样整个城区将会直面空中蝙蝠兽的攻击,空中的蝙蝠兽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如同黑云压城一般。

驻防承德三十万大军,以及三百万的后勤人员和市民乱成一团,怪物攻破防御工事,已经进入城区,不过战斗依然在继续,只不过不再是原本集团性作战,而是分布全城的巷战。

除了涌入城区的怪物,更多的怪物则是包裹承德,这不是因为怪物懂得战术,而是数量太多,承德根本容纳不下这样数量的怪物,在高空看去,承德就是一座被黑色潮水包围的孤城。

防守承德的指挥官,没有任何人撤退,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退,整个承德市已经被包围,就算他们能率军突围而出,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军事法庭。

这个时候军事法庭的审判,已经不再按照以往的惯例,一切都追求效率,一旦进入军事法庭的审判,将官以下的军官最多十分钟,便直接毙,将官的审判稍稍严肃和认真,不过也仅仅不会超过一天,而且下场都是一样——决。

这样的审判,严格的说是违背了军事法庭的初衷,但是危急存亡时刻,谁还管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一切都为战争服务,只要胆敢撤退,任何军官,直接毙,简单明了的法则,让大多数的军官选择战死,也不退让。

军官战死,家人会受到要塞的优待,一旦逃跑,那么祸及家人。这个法则,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即使灾难前也是存在,只不过看严重性而已,比如一个叛国外逃的官员,家人在政府部门上班,那么直接开除,或者冷藏,如果家人是开企业的,那么这个企业也快倒闭了。

“连坐”这个在古代盛行一时的制度,在现在依旧如此,这并不是复辟,因为人类已经到了绝境,为了守住防线,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任何手段。

对待军官如此,对待逃兵更是严酷,一旦发现,直接毙,没有任何理由,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为国捐躯,理所应当。这种情况,有点像二战时期,斯大林对待逃兵的态度,那时候苏联流行一句话,苏联国土虽大,但是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便是现在国家危难,谁敢当逃兵,后果你懂的。

的确如此,那时候苏联的预备队,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督战队,督战队决逃兵无数,导致很多苏军宁可战死,也不投降,这样的压力下,慢慢造就了彪悍、无纪律、野蛮的苏联士兵,攻入德国,犯下的暴行,骇人听闻,甚至超过纳粹的暴行。

不过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斯大林说过,血的债,要用血来还,所以柏林被****的几百万妇女,没人会为她们讨回公道。惨死在西伯利亚农场的几十万德国战俘,也是没有人记得他们,因为没有人会谴责胜利者,话语权永远掌握在胜利者手中,成王败寇,恒古不变。

也正是苏联对德国这种以暴制暴,战后德国十分听话,反省认真,向所有受害国道歉,低调了,乐教了,半个世纪以后,德国两任总理先后在纪念二战胜利时候,向死去的犹太人下跪,而不是学日本向靖国神社里面的战犯下跪,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以暴制暴,绝对正确,人的天性是欺软怕恶,国家是人组成的,自然也带有其软怕恶的特性。

(如果当年之战,华夏能反攻到日本本土,像苏军一样,血的债,以血来还,那么今天的日本绝对不会去参拜靖国神社,一个国家几百万妇女被****,血统被玷污,这个教训,足以铭记于心,即使百年以后,日本强大起来,也不敢轻易再发动战争,因为一旦战败,那么下场很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然这个是yy,毕竟当年华夏国根本不可能反攻到日本本土。)

苏联对德国采取的政策没有错,难道只准德国士兵****苏联女人,不应许苏联士兵****的德国妇女,日本防务大臣曾经说过,国防国防,何为国防?就是防止外族的男人****本族的女人,很土鳖的一句话,但是一语中的。

在这样的高压下,指挥官是不会轻易撤退的,就算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考虑,战死,家人后半生有保障,逃跑,家人沦为最底层,下场饿死。

承德市巷战一直持续,即使在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防守承德指挥官手里也握住一只预备队,凡是发现逃跑的,就地毙。

即使军民一心,英勇抗战,不过依旧无法扭转战局,根本挡不住怪物的攻击步伐,照这样下去,最多三个小时,承德几百万军民,将会全军覆没。

“轰隆!”就在承德市区在进行激烈巷战的时候,一声巨大轰隆声在城区郊区响起,一根直径几十米的白色光柱,扫过地面上的怪物群,硬生生的在密集的怪物群中扫出一条通道,这时超级堡垒的主炮轰击。

接着,地面上也爆发出了一场大战,上万辆各类战车、机甲,如同钢铁洪流出现,涌入黑色浪潮之中,这一股钢铁洪流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碾过怪物群,向承德市区冲去。

与此同时,在承德市中心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嘶吼,这是博纳斯的吼声,不过并不是发怒,而是惨嚎之色,不知道何时,李立和百合子已


状态提示:528.第528章 回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