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庄的城墙怎么会有这么明显的缺口?答案是有意为之!
自从确定了守城的策略,朱由检就与秦兵诸将彻夜商议,怎么才能把两座城给守住。
很明显,李自成的人马有两三万人,其中能作战者超过万人。而泾阳县城与秦王庄这两座城池,他们很可能会挑一座重点攻击。对于朱由检来说,两座城池同等重要,哪个也不能丢,因而只能将兵力平均分布。
如此一来,每座城中的兵力就更少了。敌众我寡,而且悬殊过大,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无非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增加己方的兵力,一个是削弱敌方的兵力。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这增兵来说,既然杨鹤不肯调兵,外来的援兵肯定是没有了。要想增兵,只能从城里临时招募。
但朱由检深知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训练有素的战士之间,区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果采用“抓壮丁”的办法,固然可以拼凑出一支队伍。但是这样的军队既无训练又无作战经验,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可言。如果就这样把他们驱赶上战场,那无异于是将他们送进了绞肉机。
遥想前世的二战期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就采用了这种人海战术,结果无辜牺牲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红军战士的生命。这种杀敌一千,自损一万的战术,朱由检当然不会效仿。
但秦兵也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处在守城的位置。守城的一大好处,就是双方的士卒直接面对面厮杀的机会很少,守城士卒可以充分利用城墙和各种器械,远距离杀伤敌军。在这种情况下,新兵与老兵之间的差距就被缩小了。如果能熟练掌握一两样守城工具,那么新兵也完全可以当老兵来用。
因此,秦兵自成军以来,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扩军。其实说是“大规模”,也不过临时征召了两千人而已。而且这两千人全算是预备役,待战事结束,还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当然,如果表现突出,也可以转入序列,成为名正言顺的官军。
之所以只征召了两千人而不是更多,朱由检也自有考虑。首先秦兵现有的装备数量还不够多,基本上也就够武装两千人的。他可不想像前世的电影《兵临城下》里演的那样,一堆士兵只有一个人有枪,其他人只能空着手往上冲,捡阵亡战友的枪使用。那对战士的生命是极大的不负责任!
而且,只要是兵就得进行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兵,和普通老百姓也差不了多少。即使流贼兵临城下,朱由检仍要对这些新兵进行最基本的训练,至少要让他们克服对死亡和杀戮的恐惧,保证在作战时服从指挥。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上了战场也是添乱,还不如不去。而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两千人的训练量已经是现有能力的极限了。
在新兵的使用上,朱由检也尽可能让他们与老兵有所区别。因为他们既没有作战经验,更没有作战技巧,如果让他们独当一面,那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朱由检给他们安排的都是辅助性工作,比如为鸟铳手装弹。
在“增兵”方面,朱由检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至于削弱敌方的兵力,这个就更难了。显然指望李自成主动撤兵是不现实的,而泾阳附近全是平原,不像富平和铜川那样有山地可以利用,因此像几天前那样派兵主动出击,也难以收到效果。所以秦兵能做的只有守城。
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想要大量消耗敌军兵力,就必须充分发挥火器的力量!
现在秦兵可不像前日剿匪时那样,只有几十条鸟铳了。首先朱由检利用各种渠道,又买到了两百多条鸟铳。其次秦王庄的兵工厂现在也开始制造鸟铳,到现在一共造出了一百多条。
本来按照朱由检最初的想法,鸟铳也就是火绳枪,是应该被淘汰的种,燧发枪才是发展的方向。但经过实践才知道,燧发枪的结构比火绳枪要复杂得多,试制起来难度颇大。
就以最关键的击发部分来说,单是一个小小的扳机,就分为扳机、扳机簧、拉杆、阻铁、阻铁簧、击锤、击锤簧等一系列小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制作得不规矩,都会导致击发失败。
尤其是弹簧,这是决定击锤打击力度的关键部件。如果弹簧强度不够,击锤打燧石的力量也就不够。那么从燧石上打出的火星也就不够大,常常不能引燃黑火药。
可是在这个时代,弹簧的制作工艺还很粗糙,或者说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工艺都很落后。孙华龙等工匠试制了很多次,做出的弹簧都达不到原来那支燧发手枪里面零件的标准。后来他们终于发现了原因,原来制作弹簧用的钢丝就不达标。
对此朱由检并没有责难工匠们,他知道科技的进步是非常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燧发枪的研制遭遇瓶颈的情况下,他果断命令兵工厂大量生产鸟铳。这种火器的生产就相对简单多了,几十名工匠用了一个多月,就制造出一百多支。
因此,秦兵现在可用的鸟铳共约四百支,弹药储备也极为充足。富平之战时之所以没有大量携带,主要是考虑到弹药运输不便。而现在是守城,弹药库就在城里,那就可以敞开使用了。
为了充分发挥鸟铳的威力,朱由检还故意在未完工的城墙上又往下扒了一截,造成“短板”的假象,引诱流贼在此聚集。
而在城墙后面,每个鸟铳手都配备了五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