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明将军>第275章 蓉城风云(4)
刘知府派自己打头阵。

刘知府清清喉咙:“目前叛军屯集金沙江南岸,烧船毁桥,南方的情报信息几乎断绝。七日前收到密报,滇、贵两地还有曲靖、永北、兴义、东川四城尚在抵抗叛军,苦盼援救。不过敌军势大,孤城被围,恐难久持。”

明将军沉吟道:“七日后就无情报了么?”

“咳咳,那之后敌军沿江重重封锁,便再无情报送来,只怕……”下面的话刘知府没有再说出来,但人人都知金沙江以南的城池或许皆已沦陷。

“好!那就由我来说一些最新的消息,以供诸位参考。”明将军不疾不徐道:“曲靖、兴义已被叛军攻陷,东川士卒哗变,斩守将而投敌,唯有永北五千军民仍在拼死守御,但被困半月之久,弹尽粮绝,破城只是迟早之事。与此同时,乌槎国八万大军已进至会川卫,联同泰亲王残部,更有擒天堡、媚云教等武林帮派与当地彝、苗等异族势力的支持,再加上滇、贵二十余城叛变投敌的降卒,最保守的估计亦有十五万之众。叛军西至永宁、东至涪陵,在金沙江南岸构筑防线,并集结船只千余艘于渝州,随时准备沿江东进,朝廷水师十万人固守三峡天险,一旦我军战事不利,被叛军乘隙调动兵马攻破三峡,挺进中原,后果将不堪设想。”

狮子楼上好一阵寂静,皆知叛军来势凶猛,却未料到其势大至此。这绝不是一场众寡悬殊的战争,叛军以十五万之众对抗明将军二十万大军,再加上长江天险,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

明将军正色道:“泰亲王四年前兵败京师,皇上念其身为皇族宗亲,不忍赶尽杀绝,任其逃窜南疆,亦未及时派军讨伐。可叹泰亲王不念君恩,顽固不化,经过几年休整后卷土重来,还联同外族侵我中原,罪不可赦。由古至今,南疆异族向来与汉人不睦,几大异族首领受泰亲王挑拨,必将与我军殊死一战,彝苗之地地势险恶,密林遍布,野兽出没,到处是沼泽山瘴,毒泉恶虫,更有能人异士擅长下蛊降头之术,而我军多是北方士卒,不惯水土,何况远道而来,供给不便……”明将军低叹一声,面有忧色:“这虽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却也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战争。若稍有闪失,不但明某将成为千古罪人,在场诸位也都会做亡国之奴。”

当朝大将军明宗越在战场上纵横数十年,平北疆叛乱、灭西域数国、征讨封隘侯立国……从未经败绩。诸人本都对他怀着极强的信心,但听此刻明将军的口气,似乎对这一场战争全无必胜之把握。每个人都是心头一沉,不由自主浮上一个念头:明将军或许真的已经老了!

坐在刘知府身边的一位武将开口道:“末将以为:叛军实力虽强,但乌槎国毕竟不是泰亲王手下,擒天堡、媚云教只想从战争中分得利益,至于朝廷降部亦只是迫于形势,只要我军稍稍挫敌锋芒,其军心必乱,当可一举平定。此战虽然艰难,但只要我等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为国效命,胜利可期。将军大可不必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人乃是成都城守徐元玠,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诸人暗暗点头。

明将军反问道:“徐将军此言有理,但你可知东川城是如何失守的?”

众人面面相觑,方才曾听明将军说东川士卒哗变,斩城守投敌,不知他提及此事有何用意。

明将军呷了一口茶,肃声道:“据线报,东川城被围十六日,军民同仇敌忾拼死抵挡,力战而不降。泰亲王久攻不下,就命人带千余百姓在城下静坐,这些百姓都是东川城士兵的家眷,在城下昼夜呼喊亲人。仅仅两日后,东川城副将、偏将共十一人联合鼓动士兵哗变,当场格杀城守王照,举白旗而受降。”诸人皆是一惊,泰亲王此举阴损至极,难怪数城尽失。

明将军续道:“我非是灭自家威风,而是希望诸位客观看待叛军的实力,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试问滇、贵两省二十七城,守军共计有十万之众,为何转眼间纷纷投靠叛军?那是因为朝廷对南疆一向采取和亲政策,守军中大多数人皆与当地联姻,为了妻儿老小的性命不得不降。更关键的是,守军中彝、苗、白、傣等异族占了极大的比例,对于这些异族来说,宁可一致对外,亦不同室操戈,中原汉室才是他们眼中的敌人。苗疆异族多有宗教信仰,对国家的忠诚绝对比不上对宗教的虔诚,这亦是历史上南疆难以平定的根本原因。叛军绝非乌合之众,泰亲王手下自有忠心耿耿的亲信部队,而乌槎士兵为国君而战,异族为自己的家园故土而战,擒天堡等武林势力则妄想成为开国建业的功臣……我相信在叛军的宣传策略下,朝廷大军将会成为侵略者,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必将与我军殊死一战!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听了明将军这番井井有条的分析,诸人皆忐忑难安。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一场战争的艰辛。

“既然如此,明将军何不与泰亲王议和?”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狮子楼的平静。发话者乃是左首第五席上的一位老者,身着儒服,峨冠博带,长髯及地,活似个老学究。众人认得说话之人乃是当地大儒应默诗,方才亦被那灰袍人提名,疑他是**********者。

“啪”得一声,马绍拍案而起,喝道:“大胆!战事一触即发,刻不容缓,你这老儿竟敢乱我军心!”

明将军的手迅速搭在马绍的肩膀上,冷然道:“坐下


状态提示:第275章 蓉城风云(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