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心中早就知晓了是这么个结局,炎帝以仁德治天下,而那蚩尤横刀立马,杀人无数,全仗着兵强马壮,靠武力杀伐去征服部族臣民,他们不懂的是,人心只能仰仗着仁德去收服。
看着神辉带领着部族远去,共工对广成子佩服的五体投地,赶忙来到广成子面前,又要附身下拜,却被广成子给拦住了。
“多谢道尊出手相助,让这些黎民百姓脱离苦海,共工在此拜谢了。”共工又拱手相拜。
广成子连忙回礼,说:“我看那神辉气势汹汹地领兵而去,绝不会善罢甘休,切不可大意,我怕他会纠缠不断,再来找你们的麻烦,请你们早做准备为好。”
“我这就去山之西拜见炎帝,将这里的情况禀明,一切全听炎帝的吩咐。”共工回道。
广成子也思谋了一会,心中掂量着,那蚩尤生性残暴,喜好战争,任意诛杀,很不慈仁,所以虽然威振天下,人们却对他有贬义,从“蚩尤”之名就可以看出。“蚩”的本意是“虫”。什么叫“虫”?有脚的动物就叫“虫”,没脚的动物就叫“豸”,吃人的老虎被称之为“大虫”。凡是野蛮凶恶的害人精,人们都以野兽“蚩”来命名。“尤”通“由”,“由”是“农”的意思,“蚩尤”的意思就是“凶恶野蛮的农人”。
蚩尤本为炎帝的孙子,所率的九黎部族也属炎帝所辖,但蚩尤羽翼丰满后,就不把祖父炎帝放在眼里了。蚩尤部族借助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温暖气候,不断辛勤开拓,一跃而成为雄踞大荒中南、西南的强大部落,公然与炎帝分庭抗礼,然后向北发展,比炎帝更早就进入到了中原。
正想着,三弟子奈何好不容易下趟山,可不想就这么草草收兵,于是提醒道:“师尊,要不咱们也跟着他去拜见炎帝,帮着他们出谋划策吧。 ”
“这..”广成子有些犹豫,昆仑山教化万众,当然也包括蚩尤部族,若是去帮炎帝,是否会有偏袒一方之嫌。
共工也热切地邀请着:“恭请师尊随我去见炎帝,共同商议御敌之法。”
广成子听到御敌一词,才有所松动,回道:“好吧,我此番前去,只为御敌,而不是挑起战争,让炎帝做好应对的准备而已。”
共工先是缜密地安排好防御事宜,又对归顺的百姓做了安抚,这才和广成子一行人前往炎帝所居之所。
走了不到半日,众人步入了炎帝所属的地界,那真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不时还能见到几位老农在辛勤的劳作着,路边的农家小院里,挂满了晾晒的菜蔬,映衬出生活的恬静与和谐。
广成子边走边叹道:“若是那蚩尤学会炎帝广施恩德,造福一方,那该多好啊。”
“恰恰相反,那蚩尤穷凶极恶,竭泽而渔,对黎民百姓的生死全然不顾,整日里只知道穷兵黩武,征战四方,最后弄得是民不聊生,试想,哪个百姓愿意追随于他。”共工随口也附和道。
广成子望着辽阔的田野,叹道:“不知民生,不知民重,不知民苦的部落头领,注定不会长久的啊。”
奈何很少下山,对田地里长得庄稼并不熟识,便问道:“那大地上长得齐刷刷的草是何物啊?”
“你啊,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吃饭,却不知粮食从何而来?”广成子笑着说道。
“何为五谷?”奈何非要问个明白。
共工在旁答道:“那是炎帝的功劳,他老人家亲尝百草,试种出稻、黍、稷、麦、菽等五种谷物,以供人类食用,并发明了耒耜等农具,又治麻为衣,让百姓穿上了衣裳,还削木为弓,教会大家打猎,开辟交换市场,让黎民有了互通有无之所,他懂医术,会烧制陶器,给众生创造福祉,方便生活。”
“炎帝这般伟大啊。”奈何由衷地赞道。
共工笑着说:“那当然了,否则我们怎么会死心塌地地追随着他呢。”
到了炎帝部落,广成子长叹一声:“炎帝之风,何愁百姓不爱戴啊?”
众人也遥望着炎帝的居所,竟是结草成庐,几间茅屋,院落宽阔,摆放着各式的农具。
炎帝听到通报,早立于院中,等候着他们。
广成子趋步上前,拱手问好:“问炎帝安。”
炎帝也垂首答道:“同好,同好。”
炎帝将广成子让进舍内,共工跟在后面,仙众留在了屋外。
广成子打量着舍内,除却一铺土炕外,地上只铺一块短席,席上摆放着几件生活陶器,再无他物。
炎帝见广成子脸现诧异之色,便笑道:“寒室简陋之极,请别见怪,请席地而坐吧。”
广成子忙说:“哪里,贫道只是觉着你何苦居于此等陋室啊。”
共工解释说:“炎帝深知百姓之苦,自发誓愿说,天下黎民尚有一户居于茅舍,便不起楼阁。”
广成子点点头,心道,炎帝乃百姓之福啊。
几个人席地而谈,共工先将此去招抚百姓的事说了个大概,炎帝沉吟不语,表情淡然。
广成子见冷了场,便道:“请炎帝莫怕,我昆仑弟子愿保黎民百姓的安危。”
炎帝这才开口说:“我不是怕,而是忧心百姓又将遭受战乱之苦,心中有所不忍。”
“要不将那些百姓还给他们便是了,不就避免引发战争了吗?”共工也知炎帝所想,就提出个建议来。
炎帝微微摇着头,说:“不可,还给他们,百姓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