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为了补充人才,另一方面,武则天也希望能够借此扭转她数次对外战事失败的影响。
由于这武科还处于尝试的阶段,考试的内容也就相对简单许多。
这个时期的武举,没有后来的‘副之策略’,应试举子也不需要被考问兵法,更不用进行笔试。唐代的武科,以技艺为主,重点是搏杀的技能,而并不注重谋略。
也正是因为这样,武举虽然也有武状元的叫法,可实际上地位并不是很高。
参与者大多是一群目不识丁的武夫,想要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首科武状元员半千在考中武状元后,拼命想要向文人发展。
而二科武魁孙思观,更是因为种种原因,遭受到了武承嗣的迫害,最终成为武三思门下的鹰犬。相比之下,三科武状元张仁亶的发展可能最好,因为他选择了军功起家,几乎一直都在边塞,而不是混迹于京师。亦或者说,他运气很好。
如果没有当年孙万荣李尽忠的造反,可能张仁亶也就没了成长的机会……
可即便如此,毫无背景,贫民起家的张仁亶仍旧是步履维艰。许多时候他出于公心而献上的奏疏,最终都会被朝堂上的官员们反对,很少能够完整的推行。
所以,武状元听上去很美好,实际上没太大用处。
大家争夺武状元,更多是为了寻求一个能够在朝堂上露面的机会。所以,从这一点而言,如果不是因为李过的事情,杨守文打死也不会参加这劳什子的武举。
唐代的武科,内容简单,分为举重、骑射、步射、马枪四项内容。
举重以三百斤为合格线,分为三百五,四百,四百五和五百几个等级。大刀五百则为优秀。
在过了举重一关后,便是射术。
射术分为骑射与步射两种,其中骑射九中三,步射九中五,而后两者相加,进行评判。至于马枪考试,就是马战。双方以布巾包裹枪头,沾上石灰然后进行搏杀。
搏杀分为三轮,最后以双方身上的石灰点多少来判定胜负。
若三场考试都能过关夺魁,就是今科武魁……
这三轮考试内容,杨守文都不是很担心。
所以他显得很放松,随着队伍一路行来,远远就看到那夜幕之中,那灯火通明的西山校场。(~^~)
ps: 晚上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