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万林大将军向来是个聪明的,能在皇帝面前脱颖而出,受到重用的,又岂有庸碌之辈?
他用心经营了半辈子,将池家的门第在父辈的基础上又光大了几分,提高了一截。特别是被当今圣上委以为京东大营主帅,他为此得意了许久——
试想,能得到龙椅上的那位的看重,他会不会打仗是不是常胜将军,重要吗?
池家非名门贵族,祖上声名不显,他这个所谓的儒将,处境尴尬,不受武将接受,不为文官所喜,可,那又待如何?
只要圣上在,他只做孤臣就好。
不需要依附与谁。更不需要结党营私。
可是,有一天,偶然的一个发现,令他不得不改变策略,做孤臣固然不错,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若他头上的天不能长久地存在呢?
虽然谁都清楚,没有永远不变的天,但若这天有隐患,不能颐享天年,反而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呢?
到时,他这个所谓的孤臣何去何从?
他池府的前程又会如何?
没有根基的先皇的孤臣,又凭什么再入新皇的青眼?
未来的困境可想而知,象池万林这样有野心的聪明人,给自己再找条后路,太正常不过了,不找反倒不符合他的为人处事。
原先也没那么麻烦,有太子在,他不需要去选择别人,以池万林对当今圣上的了解,只要太子别昏了头做出谋逆之举,圣上是不会废立的,因为圣上非常不喜先皇时的诸皇子之争,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再为那把椅子争得你死我活。
所以他当了皇上没多久,就立了元后嫡出的长子为储君,对太子与其他的皇子,态度完全不同,清楚明白地让他们知道东宫地位稳定,不要做不实际的梦。更不要在私底下搞七搞八的。
可谁知这位太子英年早逝,根本就没等到龙袍加身的那一天。
随着太子的早逝,圣上最不愿意看到的诸子夺谪的局面已无法避免。先太子为元后嫡长,生而聪慧。为人贤德,立他为储,嫡长贤三字全占,朝中无人能举出反对的理由,但除他之外的诸皇子。可就没这么完美了,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继皇后出的勉强可称嫡,却不居长,居长的又被指控失德无贤,贤德的又非嫡非长,且不说东宫里还住着先太子的嫡子,皇太孙。
好乱,比先皇时还复杂,谁也不知道往哪个身上押会是最后的赢家,池大将军也不知道。但因为他的位置。谁都不忽视他的态度。
不站队是不可能的,他本来是可以不选择的,只做孤臣就好,可是他好巧不巧地得知今上身有隐疾,随时可能驾崩。
为自己利益为池府的前途考虑,他也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他如最有耐心的猎手,小心警惕地躲在暗处,仔细观察分析着那几位皇子,最后将宝押在了其中一位身上。
池万林很清楚,他没有左右逢源的资格。只能赌,赢了,他与池家会更上层楼,若输了。既然选了这条绝路,就不能输只能赢!
为了赢,什么都可以押上,何况是不得宠的女儿的婚事?
接到与王家联姻的示意,他几乎连眼睛都没眨一下,立即同意了。是明示还是暗示,完全听从对方的安排。
至于老二荣勇与老三荣厚对此桩婚事的看法,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的意见并不重要,他才是家长,当家作主的。
不过,他也不会简单粗暴地回绝了荣勇的要求,他有三个出色的儿子,这亦是他的筹码,特别是荣勇,原先不显山露水的,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在外面,居然名声不小,连那位主子都知他的勇猛,赞誉有加。
可是,自从荣娇定了亲,荣勇高调行事开始,池大将军觉得有些事情好象开始不受控制,比如荣厚的拜师,他怎么也想不透,自己这个小儿子怎么能入庄先生的青眼?
池家当年是投笔从戎,好不容易搏出几分将门的名声,荣厚居然拜在天下闻名的大儒门下,是福还是祸,他心里着实没底儿——
但他身后的那位主子却夸他老谋深算,以为是他的刻意安排。
接着是荣勇自愿请战北境,这其实也不是他的主意,只是无法阻拦,顺势而为,接着是王家退亲——
他虽然听了那位的指示,二话不说退了亲事,心里终归是有些不舒服。
虽然他有自知之明,池家的份量的确不能与丁家相比,池王两家的亲事,所知者甚少,池荣娇又不是他宠爱的女儿,退了就退了,话虽如此,心理上却难以接受,感觉象被人搧了几巴掌似的。
所谓知者甚少,还是有知道的,那位主子身边的人都知道,王来山也知道,还有几个知道的他能猜出个一二。
说是丁家闹开了,丁七小姐非王丰礼不嫁,都是自己人,主子不好真的眼睁睁看着丁尚书最宠爱的孙女自尽,正好池家与王家的亲事也没公开,实际上还不是在那位眼中,丁尚书重要过他这个大将军?
别的都是假的,交待场面上的套话,他懂!
实质不就因为他与池家的份量抵不过丁府丁尚书,所以他们需要退亲,将王丰礼让给丁七小姐。
却无可奈何,会被舍弃的,一定是价值不够大的那个,这个道理,他早就明白,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如果他不能让自己更重要一些,即使背后的主子有上位的那一天,他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或许是时候了,既然已经扯在一起了,那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