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佑并不是单纯某一学派的人.而是在很多的学派中都学习过,本来像是荀佑这样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的是蛮不讨人喜欢,可是在文化界里面,有才华才学品德的人是十分受人尊重喜爱的,所以实际上荀佑和一些学派的领导高层关系都很好校园全能高手。这一回南王处发生的事情陆宁华虽然没有告诉荀佑.可是荀佑的那些往来的朋友们却是给了他寄了书信。对于陆宁华没有告诉他南王的事.荀佑并没有什么责怪的意思.他们和岑钰师廉甚至于陆父陈或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单纯的钻研诗书典籍.若是和平时期参与朝政兼济天下并没有什么.不过这乱世他们这些大儒都是不会直接参与世事的、主要还是立场的问题.且不说效忠的主公是否品行端正.
就说乱世必须的阴谋阳谋的手段,还有对臣民所必要的强征敛税都十分的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哪怕自己心里头很清楚是必须的也一样。还有他们的学生也是一个问题.做到大儒这个位置上的.手里都有几十号几百号的学生.或许因为各自的理念或者家族的问题.在不同的主公下做事.他们这些做老师的如果是在别的主公下做事.那他们的学生到时候面对面又应该如何自处?更何况年龄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像是年轻人一样有精力了。
所以大多数的名士大儒都只是在自己所在的势力中挂一个号.不问世事而已。南王手下倒是因为他王爷的身份有些例外.因为在他自立门户之前手中就有了固定的臣属.而那些大儒也已经在他手下做事了.再说挂号不参与就不切实际了.所以才会有现在的这档子事。也是因为这一点.荀佑即便是再愤怒也都只能像是其他人一样给南王发书谴责斥骂而已.可是要只是这样荀佑他这个向来护短的人怎么可能会甘心.而其他人也不可能会甘心。-本文文学城按南王的行事.若是真的有一天他登上了皇位.那么这个天下还会有文人的一席之地吗?难不成要让一群武夫治理?笑话找来陆宁华倒也不是要陆宁华帮他什么忙.这件事情在荀佑看来其实是他们文士和南王之间的矛盾而已.他并不想将陆宁华扯进来。荀佑在锦山这么久.也知道陆氏发展的很快.如今已经可以抵挡住魏
氏的进攻。可是这一点并不代表陆氏就可以腹背和两大势力为敌。见到陆宁华荀佑没有直接开口说他的事.而是询问起如今陆氏的情况。他一直呆在锦山.自从精英卫从锦山中分割出去之后.一直封闭的锦山对于外面的消息就落后了许多。陆宁华对荀佑并没有任何隐瞒.毕恭毕敬的一一回答.没有一点主公的样子.仿若她只是单纯的荀佑学生而已。问完之后荀佑又考校了陆宁华的学问.发现陆宁华学问退步之后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想起陆宁华现在的身份倒也没有对陆宁华责怪什么.只不过是喟叹一声。而后才对着陆宁华道:“我若是写一本东曲和相礼的游记.可有碍?”没想到荀佑要说的是这个.陆宁华倒是愣住了.没有马上给荀佑一个答复.而是深思了好一阵子:“如果只是想留着传世.夫子随便写皆可.若是给外边人看的……大概除了有关盐铁军务的.大多数都是没关系的.夫子若是写完.最好还是给我先看看。”南王那儿的事情对文人的影响以陆宁华的耳目那是清清楚楚.荀佑在这个时间点上做这个事情十有□是和南王有关系的。陆宁华并没有追问荀佑他要做什么.他之前一开始就问清楚陆氏现在的情况.那么以她夫子的智慧必然是不会让她难做的。时光轻去.又过了一年。期间王韶和成贺又占领了两座城池.因为郑铭那里一直都没有什么动静.他们遇到的魏氏阻力比预想中要大很多。陆宁华收过几次王韶和成贺的询问书函.她倒是清楚郑铭这段时间做什么.倒是很冷静的按兵不动.只是让王韶和成贺如常做而已。匪军当初割出来的三座城如今已经彻底掌握在陆宁华的手中。只是匪军当初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并没有给自己换来了多大的转机改变。在祖军层层推进之下.最终很出人意料的忽然兵败如山倒。
匪军战败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出人意料的只是这个时间速度和方法而已。匪军的灭亡并不算死于祖军的兵马之下的.而是匪军那些被他们强行抓来吃不饱穿不暖的士兵们终于忍无可忍拔刀反了。陆宁华的消息收到的很快.几乎是在祖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陆氏的兵马也马上行动.一直囤积在匪军地界三座城池的人马倾巢而出.毫不客气的一口气占了八座城池。一整个匪军地界也就十七个城池大小.他们和匪军打的半死半活.不知道伤亡了多少人.最后只可怜巴巴的占了六座城.祖军的几个首脑差点没有喷血。可是他们却也奈何不了陆氏如何.甚至于连找陆氏讲理也不敢.消灭了匪军之后.他们祖军就是最为弱小的一个.其他势力对于他们都是老虎.他们压根不敢去捋任何一个的胡子.让人有借口发兵。占了六座城之后.他们里面就颤颤巍巍的缩起来.生怕陆氏的人占地占红了眼.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了过来。说实话.闫伏确实是有这个打算.如果不是陆宁华下了命令.他肯定就直接打过去.装作眼花把他们当作匪军的人了之类的.总之先把地方占了再说.谅他们也不敢和他说一个不字。如果是别的势力.陆宁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闫伏刷手段了.只是祖军还真的不需要她污名声去占这么一点便宜。而且祖军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至少实力还是有的.真的把人逼急了.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