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700章 敲诈糜竺

时间已经飞速地滑到大汉光熹六年,吕布身在邺城,静待徐州、荆州的内乱。

徐州刺史陶谦端坐在刺史府里,头脑轰轰直响,一直在回味他同乡亲信大将曹豹的话。

当曹豹得知曹cao败退荆州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便飞奔刺史府,禀告陶谦:“主公,曹cao败了,彻底败了,曹cao十万大军只剩下三千多人,逃到荆州依附袁绍去了!

主公,以曹cao那么强大的兵力尚且不是吕布的对手,我们徐州又如何能跟他抗衡!若不是z军这一年南征北战过于疲惫又加上寒冬将至,z大军兵临城下,恐怕徐州很快就不再是主公的徐州。

再说是吕布攻打兖州,曹cao大军才从徐州撤离的,吕布是我们徐州百万军民的救命恩人!

主公,末将建议我们派人去朝廷朝见天子,跟吕布会面,探探他的口风,看看能不能跟他休兵罢战。”

陶谦赶紧召集刘备、陈珪、陈登、别驾糜竺、糜芳、广陵太守赵昱等人议事,商讨要不要跟吕布议和。

刘备现在虽然依附于陶谦,但他麾下尚有三千多残兵,又有糜竺、糜芳兄弟暗地资助他两千家兵,他现在有五千兵马,若放在以往,无济于事,但现在陶谦的人马多在彭城一役中折损,整个徐州虽然有上百万人口,但拉出来能打战的不足两万,刘备的五千人马已经能起到决定xing的作用,所以陶谦虽然有些不屑刘备背叛结义兄弟吕布的不义行径。却不敢得罪刘备,还封刘备为东海太守,让他勒兵在跟吕布地盘琅邪郡相邻的东海郡驻扎以抗吕布,东海郡是糜竺、糜芳兄弟的地盘,刘备在东海郡招兵买马,势力恢复极快。

刘备自从被吕布一役击败,依附于陶谦,便惶惶不可终ri,就怕吕布大军压境,自己跟着陶谦一块完蛋。毕竟陶谦的实力连曹cao都无法抵抗,更不用说更强大的吕布了,陶谦提出这个,正中刘备的下怀,他也想让徐州跟吕布停战,他好在糜氏兄弟的支持下,迅速恢复起来,然后客大欺主,完成鸠占鹊巢的理想。

刘备都对这个没有意见。其他人自然也没什么意见,主要因为徐州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必须要向吕布低头,徐州现在已经无法再承受一次类如曹cao东征的打击了。

陶谦见属下都没有意见,便派别驾糜竺携带重礼去邺城朝见天子并拜会太尉吕布。

当糜竺面见天子刘辩时,天子刘辩大发雷霆:“徐州刺史陶谦这四年来一直不上供、不交赋、不上朝,有何面目自称汉臣,以朕看来,不过是大汉逆臣!若陶谦再不诚心诚意向朝廷效忠,朕必让太尉吕大人发倾国之力,扫平徐州。”

天子刘辩的愤怒并不是伪装的。他被吕布一直捧着,一直认为自己是圣明之君,陶谦这种地方割据势力在他眼中如同叛逆乱党,他自然恨不得处之而后快。

虽然刘辩只是一个傀儡天子,但毕竟是天子,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糜竺胆颤心惊,魂不附体,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皇上息怒。微臣回去必定劝说陶刺史遵奉朝廷!”

糜竺明白,吕布是刘辩的尚父,君臣对外的态度是一致的,刘辩的话代表着吕布的态度,想要让大汉z朝廷短时间内对徐州不动兵,还是要征得吕布的同意。

天子接见糜竺的朝会,吕布根本没有参加,以他今时今ri的地位,留在邺城时根本不需每天去朝会,而以天子刘辩的懒惰,朝会也是每隔五天才开一次的,大部分的国家大事都交由内阁办理。

当糜竺到太尉府求见吕布时,久旱逢甘露,天空开始普降大雪,吕布正和自己的妻妾儿女们煮酒赏雪,那琥珀se黄酒在小火炉上蒸煮起来,散发出喷鼻的香气,稍微喝了一口,浑身就暖洋洋的。

吕布的长女吕玲绮现年已有十二岁,长身玉立,个头已经出落得跟十七八岁的少女一样高,她正端着酒壶给父亲吕布布酒,吕布的三个儿子吕忠、吕孝、吕仁以及另外三个女儿吕林、吕瑜、吕琼也都亲热地坐在父亲的身边,听父亲给他们讲战场上的一些故事。

吕布的娇妻爱妾严琳、蔡琰、貂蝉、甄姜、吴瑕、杜秀娘、邹晴、伏寿、甘梅、胡媚、卞玉儿、丁岚、尹馨都环绕吕布而坐,而准备入吕家大门的步梵、董白、赵爱儿、郭芍药、王鲁莲也都在一旁陪坐,连太后何莲、皇后唐妍也都借着看望甄姜刚满月的女儿吕珂而来吕布的太尉府。

吕布粗略一算,跟自己发生过关系的女人竟然已经有二十个了,若是把吕布想要染指的吴苋、甄宓算上,再把曹豹的女儿曹樱、糜竺的妹妹糜贞算上,便有二十四人,吕布不禁心里暗骂自己果真是种-马,同时心里也不无舒爽地想到,这是何等的艳福,能够把将近一半以上的三国美女都收回家里。

吕布正在跟妻妾子女们开心地聊着自己的威风史,陈到在门外传报说徐州刺史陶谦的别驾糜竺求见。

吕布摆摆手,不悦地说道:“就说本公现在很忙,无暇接见他,让他回去!”

糜竺现在纵然心里已经偏向刘备了,已经对那个入土半截的陶谦没有多少忠心了,但为了他的万亩田产,为了刘备的恢复,为了徐州民众,他非要等到吕布面见他不可。天对徐州发兵,便跪在雪地里等吕布的接见,鹅毛大雪洋洋洒洒下了半夜,跪在地上的糜竺成了一个雪人,差点冻僵过去,吕布才命人把他请来。

吕布本来是不想见这个已经


状态提示:第700章 敲诈糜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