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东吴(下)
长安城内李辅刚刚率军退回,登上城楼才现晋公的大军回援,暗叹自己失去了良机。郑恭自认能力不如李辅,把眼去看李辅,好似询问是否要再次出城作战。李辅一脸表情阴晴不定,一跺脚跑下城楼,点起三千人马开门再次杀出!
城外的蜀军处于劣势,抵抗虽是顽强,却撑不了太久。一旦司马昭与张统等人的骑兵汇合,必然是一场大胜。趁着蜀军还没败,前去协助晋公,自然是功劳一件。
魏军三面夹击,廖化和鸯均感有心无力。阻挡魏军进入长安是此战为重要的环节,是终的目的。二将一老一少均存了拼死之心,阵鏖战不休,甚是壮烈。
司马昭率军匆匆赶到,只知自家军队与蜀军大战,具体的战况并未了解。可观蜀军已然长安附近设围,便知魏军这一仗是输了。
蜀军兵少,遭到两面夹击,依照常理来说退兵自保才是。廖化,鸯二将是蜀汉名将,如此劣势死战不退,显然其目的于阻挡魏军进入长安城。
司马昭心头笼罩一片阴影,似乎料想到了蜀军的如意算盘。于是一招手,大将许仪率领一支精兵杀入阵,准备将蜀军彻底击溃。
便此时,司马昭一军的侧翼,以及张统军的后方皆是烟尘大作。远远望去乃是蜀主刘禅与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军队。
姜维正追击陈本的残军,后军接到了廖化的传讯,于是姜维连忙率军回援。长安外的廖化军是至关重要的一支人马,必须要救!何况如今又出现了司马昭的军队,恰好趁机围杀司马昭!
而刘禅一方歼灭了残余的魏骑后,命傅佥引一军打扫战场,收拢伤兵回营治疗。刘禅带着虎,刘林及一万五千蜀军,前来追赶破围而出的张统,夏侯劭等魏军。
蜀人大军来援,张统与夏侯劭不过是残兵败将,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若非有司马昭这一路人相助,张统二将绝没有与廖化军一战的勇气。见形势不好,夏侯劭与张统交流一下,率军改路而走。
司马昭回援的人马也不过一万来人,如何挡得住刘禅和姜维的主力汉军?心有不甘之下,也只能遂了蜀人的心意,魏军不敢停留,也是仓惶退走。
这两支人马一撤,刚杀出城的李辅顿时傻了眼。幸好廖化与鸯所部折损甚重,无力交战,李辅老脸一红带着三千魏军原路返回退入了长安城。
蜀军汇聚于长安城下,见廖化和鸯满身是伤,不由得暗呼好险。若是晚来一步战略计划未能实施外还要折损两员大将!
蜀汉与曹魏连番对战,彼此互有胜负。然而蜀汉战略得当,成功把魏军雍,凉二州的主力锁定祁山与长安。由大将军姜维亲引精兵一举克定二州。蜀主刘禅是长安一战击杀了曹魏西线总指挥陈泰。
等到阎宇,庞宏的东路军占领了魏兴,城二郡之后,整个战局完全倾向于蜀汉一边了。
论国力,蜀汉先被魏军攻入川,损失不小;论对手,蜀汉面临的魏军也是不弱。可为何蜀人能一举攻下雍,凉二周,而吴人却难以攻破寿春,甚至两淮被魏军杀退?
吴主孙亮思不得其解,朝堂之上一片肃穆。群臣皆知陛下为何怒,又为何愁,只是国内的良将数派去了前线。前线的众将都没有办法,远朝堂的群臣又会有什么策略呢?
孙亮见群臣少有进言,心情加的糟糕,也没怎么议事,草草的退朝回宫歇息。
回到后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王蕃,贺邵两位重臣联袂求见。孙亮知二人必有要事,于是招二人入偏宫议事。
王蕃,贺邵二人礼毕,由王蕃先开口道:“臣举一人可为陛下解眼前之忧。”
孙亮闻言奇道:“卿所举何人?”
王蕃道:“征北将军陆凯谋略过人,通晓军事,陛下何不招其来见?”
孙亮双眼一亮,手附额头道:“非永元提醒,朕几乎忘矣,可速招之。”
陆凯字敬风,是前丞相陆逊的族子,武双全,是江东不可多得的人才。陆逊死后,陆氏一脉的将领出众者便是陆凯与陆抗二人。
心情转好,孙亮便与王蕃,贺邵计议起今日朝之事来。吴国虽然占地广阔,但不少山越异族藏于深山之,凭借地势险恶并未像吴国臣服。因此江东历年都有山越叛乱,盗贼起义。
各郡各县初所辖土地有限,逐年对山越用兵,不断的打败和收服山越与群盗,吸纳其人力作为补充,夺取其土地划为的县郡,这是江东平定内患的基本模式。
一旦国内的兵力空虚,或是有所减弱,山越和群盗便会伺机而起。从孙权到孙亮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山越异族大都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自己领地,他们汹涌彪悍,崇尚武力,因此难以治理。加上整个江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未经开,其屯驻着无数类似的族群,一时也是难以收拾。
内有隐患,使得东吴无法如同西蜀一般,上至天子,下盖臣民全力支持北伐。
重要的问题是江东的世家阀门,这一源远流长的体质拖累着国家难以前行。孙策,孙权,乃至孙亮于世家的对抗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江东不似北方,曹丕为了妥协对世族低头,曹魏的大权便落入了世人的手。东吴也不像西蜀,川豪杰众多,刘备之后诸葛亮独掌大权,用法治国,蜀无人不服。
孙策死于何故?明者是轻身为人所袭,暗地里还不是对江东大族杀戮过重才结下了冤仇。
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