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三百五十七报章 何畏的报复
还附加了一个侦察连,告诫潘传品不要硬拼,不要寄希望于一战解决。

经过一番部署双方终于在玉田县西边的林西镇外野地里迎头相撞。玉田因为靠近山区八路军活动一直很频繁,全县只有一个中队龟缩在县城里无所作为,双方渐渐形成默契,鬼子守城八路军控制农村,半年多来相安无事,这天夜里突然遭到一个团的八路军猛烈攻击。

被十几门火炮炸的惊魂失措的鬼子中队长忙向临近的唐山求救,唐山只有一个大队无力救援只得向天津、北平告急,桥本群立即命令唐山大队出兵增援牵制敌军主力,密令特战中队从宝坻向玉田快速机动,利用暗夜突然杀进八路军背后,予敌以毁灭性打击。

小野十几天来进展顺利,令长官们头疼不已的八路军被他击毙数百、捣毁非法政权十几个、处死共党乱民上千人,后来敌人狡猾起来,情报不准总是扑空,好不容易逮着一股冷枪地雷袭扰一番就迅速消失,又增加了十几个轻伤员却再也没有成建制地消灭过八路。

今天可好,八路军聚拢起来不就是摆在那里等着实战练兵吗?他得知唐山大队已经赶到沙流河镇,八路军攻城部队分出大半兵力前去阻截时,命令部队登车出发。

宝坻和玉田县之间是土地肥沃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隔蓟运河相邻,相距6公里的公路汽车运输也就两个小时,受到冀热辽军区仇视的机动兵团也被侦察部门所监视,很快野地里传出一串电波,玉田城外指挥部里的何畏、潘传品、节振国等把目光盯向了小小的林西镇。

节振国的四师是他的开滦煤矿的工友组成的矿工师,参加平津战役中的冀东暴动,数万矿工在冀东区委的领导下横扫了冀东日本经济侵略的各大株式会社,打死日本经理、技师、矿警、商人数百人,劫掠矿山设备数千台运往兴隆工业基地,其中一万余人组成了这个特殊的纯工人抗日武装,受到陈海松、徐向前的关照,派去了大量干部指导其训练。

在当时的中国,工人其实也就是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从事的基本都是原始落后危险的人工采掘、筛选等体力活,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并没有比农民优秀多少,这个师的管理也遇到了和其他师相同的问题,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不坚定、军事素质较低。

历史上,冀东暴动是失败了的,3多万矿工、农民掀起抗日浪潮后,党的干部配备、组织工作、装备物资等准备严重不足,八路军主力尚在太行山中,接应力量有限、几十个起义组织各自为政,打出五花八门的抗日旗号,装备低劣、没有明确目标、缺少统一的指挥。

冀东区委舍弃北上进入燕山建立平北根据地的捷径,率领大部分组织混乱、缺乏军事常识的起义部队置身于平原地带、长途跋涉穿越敌占区向平西根据地转移,等邓华、宋时轮赶来接应时其主力已经在日军一个师团的围剿中损失殆尽,仅剩数千人。

陈海松吸取了历史教训,早早做了部署,张峰、李运昌等把大批骨干送到张庆余、张砚田的冀东自治军进行军事训练,统一同时行动一举拿下平津,整合了冀东抗日武装,数万矿工大部分进入鹰手营子务工,二十万百姓经由晋察冀前往绥远,保留了这个矿工师。

节振国是山东人,1岁时全家逃荒来到开滦赵各庄,父亲下井遇难,14岁的他为了养家当了矿工,张峰奉命在赵各庄组织矿工纠察队与他相识,8岁的节振国浑身山东大汉的豪爽、性情耿直、胆大过人、武功高强,在矿工中拥有很高声望,两人惺惺相惜。

暴动前,鬼子宪兵队矿工有反抗企图,率先抓捕节振国等头目,节振国上井回家看见十几个鬼子宪兵正在家里又打又砸,伤了老母还抓了二哥,扑上前去,空手夺过宪兵队长的军刀,劈死了宪兵队长和手下五六个宪兵、矿警,在矿工们掩护下负伤逃过搜捕,被张峰接应到通州养伤,学习军事。暴动前再回开滦发动矿工起义,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但他毕竟是个农民出身的矿工,文化水平、指挥能力有限,虽然有王平陆政委、包森参谋长努力进行军政训练,徐向前调拨大量装备,但战斗力并不强,加上华北敌人一直处于弱势四师始终没有面对真正严酷的考验,所以在发展地方根据地中满足于现状,警惕性不高。

这次被鬼子连续端掉十几个乡村政权,三百多干部战士牺牲,上千百姓遇难,让性情火爆的节振国无法承受,一心要找鬼子报仇,可军区有命令各部深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动群众打造坚强根据地,不能擅自集中兵力与敌人展开大规模歼灭战,他很有情绪。

这次同样火爆的何畏带着主力部队来到玉田,让他心花怒放,也大开眼界,何畏用兵十分老辣,命令四师一团攻击唐山北平之间的玉田县,调动鬼子驻在宝坻的机动部队前来增援,一师主力部队埋伏在林西附近公路旁伏击这支恶狼,二团、炮兵连埋伏在东南方向阻击唐山援敌,三团和指挥部设在东五里屯两面策应,力争把冀东敌人主力消灭在玉田。

林西镇西边公路上闪现出一串车灯渐渐东来,汽车引擎声渐渐清晰,北侧一条沟坎里一师参谋长刘雄武、一营营长王东生和侦察连长张亮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狗日的总算来了,这半夜没白熬。命令都不需要下,各伏击分队早已布置到位,伏击战术用了几十回熟得很。

汽车越来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七报章 何畏的报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