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血路妖刀>第十九节 鏖战虎门
虎门已是家常便饭,对于复杂的珠江水道和这一带地形了如指掌。这一优势,在其后的谋兵布局和战术运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

也正因为如此,纵然是双方实力对比如此悬殊,日军并不敢贸然举行大规模进攻。从1937年以来,进行过多次试探性侦察和攻击。1937年8月8日,日军飞机首先自停泊在伶仃洋外海的航母“龙骧”上升空,低飞侦察虎门要塞,守军用高射炮射击,日机退去,随后轰炸机飞临轰炸,虎门之战就已经拉开序幕。

虎门主阵地炮台均有高炮掩护,日军侦察机不敢低飞,效果不好。因为立功心切,1937年9月1日一架日机硬闯守军高射炮密集区,当即中弹坠毁于黄潭,机师毙命,中方将飞机残骸运回莞城,陈列示众。

为了侦察水道,弄清水雷布防,日军曾收买水匪刘阿九探究军情,结果被我方抓个正着,即日就被枪决,一时大泻奸震慑色变,不敢妄动。

日军的目的是要切断中国的海上补给通道,在进犯虎门要塞的同时,日军派遣巡洋舰“夕张”和驱逐舰“朝颜”攻击东沙岛。

东沙岛是东沙群岛的主岛,是当时中国海军在南海诸岛唯一设防岛屿,江宝容中校即率领海军陆战队驻防该地,为东南沿海的气象预报及战舰通讯和航行安全提供帮助。

1937年9月3日,在军舰火力的掩护下,日军陆战队抢滩上岸。国军的海军守备队奋力反击,终因兵力悬殊、火力单薄,激战一昼夜,弹尽力竭,终于失守。这一战日军也损失不少,至今尚存日军司令官在东沙岛上祭奠亡魂的照片。

一年之内,日军将虎门外围的东沙岛、大铲岛、三灶岛等重要岛屿驹占据,并多次对虎门要塞进行空袭。日军一直试图通过空袭摧毁粤海舰队的海军舰艇,尤其是“肇和”号和“海周”号两舰,这两艘军舰虽然陈旧,但在自己熟悉的海域行驶,依托密布的岛礁和曲折航道活动,机动灵活,日军始终难识其踪而无法摧毁。

(四)

在陈策被郭思演排挤走之前,整个虎门要塞的备战一直有条不紊。

首先,陈策动用将近二百艘被征用的商船、渔船以及拆去舰炮的旧军舰,满载巨石沉下江底,水面加布多道水雷防线,仅虎门水道就布下沉底雷和锚雷2000余枚。仅留下一条自己才知道的狭窄航道,靠引水员引导才能进入。日军在虎门水道折腾了一年也没有排掉多少水雷。

其次,虎门要塞加紧修台护壕,布设火炮。前清炮台胸墙多为红砂条石或三合土,陈策从香港购进大批水泥和钢板,加强防护炮台工事。

修缮后的虎门要塞被陈策布防为三线:最外端的大角、沙角炮台为第一线,横档炮台为第二线,镇远、威远炮台为第三线。

按正常布防,应该是大炮在后,小炮在前,陈策自知力量不足,想出一个外硬内空的“核桃壳”奇阵:把炮台重火器,即清光绪“洋务运动”年间购入的德国23和2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和英国维克斯大炮统统部署在前沿,而后面的炮台只装备轻型火炮,用于打击绕到大角和沙角背后的敌舰。

这些前清旧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虽然已陈旧落后,但保存完好,还保持着强大的火力。备足弹药兼训练好炮手,依托险峻地形,成为陈策退敌的强大武器,后来的海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后期郭思演购买的高射炮射程达不到只能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但是射程只有原来的一半,延时引信却仍然是按照标准射程来设计,一道抛物线下来,可不是炸伤了自己!

而且这些高射炮的的口径,与陈策之前购置的三个连编制的高射炮并不匹配,所以说郭思演是个十足的笨蛋,枪毙不足为惜。彭小文的办法,是暂时更换炮弹的延时引信,形成高地空两个火力网,统一交给廖耀湘的防空军纵队集中使用,十二门20口径高射炮防高空,八门37口径高射炮防低空,再加上四十二门高射机枪组成的防空网,由于日军无法使用三灶岛机场,防止日军飞机对炮台的袭击,基本可以保证。

(五)

广州会议结束后不到一个星期,日军白天派出派出多架飞机侦察,根据高射炮的炸点,远处的日舰推断出粤海军两艘主力舰的锚地,当晚就派出“夕张”等三艘主力战舰乘夜潜伏在虎门外舢舨洲的后面。准备先摧毁“肇和”、“海周”两艘主战军舰,消灭粤海舰队的反击能力。

拂晓,“肇和”和“海周”例行巡逻,“海周”领先,“肇和”跟后,从大虎出发向大角炮台航进,至沙角炮台附近,前方的“海周”了望兵发现3艘敌舰黑影,急以信号报告要塞及“肇和”。

日舰显然有备而来,两艘粤军舰还没有摆开战斗队形,日军的炮弹已经劈面而至。

“海周”号连忙用舰前唯一的头炮还击,可开战不久,舰体就被击中,舵链中断,战舰不由自主地依惯性向外冲去。

“肇和”号接要塞信号,炮兵全体就位,加速前进,向敌舰攻击。

日军分兵,以“疾风”、“追风”攻击“海周”,“夕张”集中火力攻打“肇和”。陈策亲自登上海拔140米的虎门炮台指挥作战。沙角灯台岛炮台接令,开炮支援我方舰船。霎时间,海面上炮声震天,硝烟弥漫。

“夕张”号巡洋舰上的6门14厘米大炮接连向“肇和”号开火,“肇和”号上的两门15厘


状态提示:第十九节 鏖战虎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