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楚了!清楚了!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太神奇了!原来从头到尾都牵着日军的鼻子在走!不过短时间内能够把一个装甲师投送到这么远的距离,实在是不容易!”虽然对彭小文这小子的张扬一直看不惯,但是何应钦此刻还是觉得兴奋!
蒋介石也发现研究彭小文的战术越来越又意思,他有感而发道:“可惜纬国不在这里,不然的话他也可以好好学习学习!”
蒋纬国从德国回来之后跟他说了许多装甲作战的事情,蒋介石也知道了这个“重装备远程投送能力”的概念,重装备远程投送能力是一个国家快速反应能力的标志,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这些都是理论。
从军事和战术的层面来说,蒋纬国比蒋介石高出数倍,但是蒋纬国无疑只适合从事军事而不适宜从事政治,大陆方面对蒋纬国介绍大多是八卦层面,比如蒋纬国的亲爹到底是谁。不过台湾军方和军事学术领域对蒋纬国评价甚高,把他称为国军中的辛弃疾和国军中的古德里安,并不完全是拍马屁!不过现在蒋纬国还年轻,比彭小文还要小2岁。
看到打断了一下,何应钦就不说了,蒋介石道:“敬之,看出什么来了,说来听听!”
(二)
彭小文气势汹汹地从粤西大造声势诱导日军相信他要对广州进行“坦克闪击”,使日军向广州以西加强防御之后,粤东地区更加空虚,现在可以看出,彭小文的空中压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那就是扼制住日军无法有效从广州战区派出侦察机!
然后这个乱哄哄的“争夺指挥权”,不过这次不是“声东击西”而是“瞒天过海”,日军意识到了国军会从粤北增兵,却忽略了他是以此乱象,运用自己成熟的工兵能力和辎重运输能力,将大批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运送到了粤北的清远地区!
看出来的时候,彭小文已经开始行动。
此次对广州的“链式防御阵地”所实施的自然不是正面袭击,而是结合德国打击法国马其诺防线的战术所实施的侧翼卷击!三个打击点已经确定,邱清泉装甲纵队在三水正面大张旗鼓的“火力侦察”,牵制并消耗和折磨日军!
日军在粤东只有2个师团的兵力,此时四分之三的兵力在那个“链式防线”上,交通线切断之后,汕头、潮州、汕尾、惠州、海陆丰、东莞、深圳各个城市里能够分摊到多少兵力?高敬亭纵队和游击兵团缺乏攻城重火力,因此执行围困,等到机械化部队调上去之后,必然所向披靡!杜聿明郑洞国带领机械化部队却从清远直下增城,将绕开广州那道坚固的防线,风卷残云般南下,直取博罗、惠州!
而戴安澜装甲纵队的战术,采用的是“单翼卷击”!
所谓卷击,是指突入敌防御阵地时向突破口两侧实施的包围攻击。目的是扩大突破口,攻歼两侧的敌人,发展突破的胜利。
戴安澜装甲纵队的背后,跟随的是纵队两个步兵团,还有第62军加强过来的两个师!
打击方向绕开白云山第一道防线,直接从背后打击日军近卫混成旅团的第三道防线!而整个的打击也是分布层次,重炮部队将那些反坦克阵地炸成一堆瓦砾!
然后坦克呼啸着冲上阵地几乎顶着日军碉堡的脑门开炮,一炮下去。漫天的砖石碎片和残肢碎体|卫旅团又如何?诺门坎的悲剧在广州,谁说不能重新上演一次?
卷击作战有几个注意,第一行动要迅猛,要与向纵深发展进攻的部队相配合,第二注意粉碎敌封闭突破口的行动和向己方翼侧实施的反冲击,第三要加强翼侧的掩护。
迅猛自不必提,戴安澜的装甲纵队有1个重炮团,集中向日军的中央主据点进行轰炸,装甲纵队有2个战车团,每个战车团下辖9个战车连,每个连10辆坦克,9辆主战坦克和一辆连长指挥车,每个排3辆,一辆苏制t-26和两辆美制坦克。
(三)
“单翼卷击”只是笼统的战术,而且彭小文知道t-26和这个没有改装的美制m3坦克的缺陷到底在哪里!自然也知道优势在哪里!
此时的美制坦克,是还没有改装的m3,也就是以后改装被英国买去命名为“格兰特将军”的那个型号,不过现在它的编号叫做3是1940年才开始生产的,这个m1总共也就是生产了500多辆,而且在二战之中进行了相当大的改装。
现在的这个m1坦克是在二战前生产的,有非常大的缺陷,比气后来的改进型差了很多。比如现在的主炮只是37口径炮,直到德国全面侵占法国之后美国才开始改成75口径,实际上这个只是火力不够,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缺陷,同时代的苏制t-26a也是37口径炮。
要是真讲起来缺陷的话,这个坦克根本就是一堆废铁,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彭小文根本连考虑都不会考虑!
这辆美制m1坦克的设计思路不是用来进行坦克会战,而是用来对付步兵的,与一般的坦克不同,这个坦克以前巴顿将军在训练的时候曾经详细形容过,坦克没有瞭望孔也没有通讯设备,驾驶员抹黑操作,那怎么操作?
炮塔顶部有1个小指挥塔,指挥塔的观察员探出身体充当驾驶员的眼睛,用靴子踢踢驾驶员的右肩,就往右边转向,踢踢驾驶员的左肩,就向左边转向,拍拍驾驶员的脑袋,就是停止的讯号,现在听起来简直是扯淡,可是这个坦克当时的确就是这样!
第二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