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我的父亲叫韩馥>十五、攘外先安内

在汗鲁王和单于的命令下,乌桓各部将士乖乖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开始接受汉军的整编。在这其中,上谷乌桓部因为难楼的死曾经起过一些波澜,可是不等汉军动手,汗鲁王部和辽东部将士就将他们的军械给缴下了。

随后辽西乌桓部的精锐骑兵也开进右北平,接受汉军统一整编,顿时将上谷精骑的兵力对比降到了极点,让他们再也兴不起半点浪花来。尤其是在张辽宣布,上谷各部落乌桓子民已经开始迁移到河北各地安置之后,心挂家人的上谷将士哪里还有心思捣乱?

上谷、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乌桓精锐骑兵不下十五万,经过一番去芜存菁,刨去老弱残兵也还剩下足足八万大军。这样庞大的一支骑兵若是不能善加管理,就会演变成河北军中一颗潜藏的炸弹。

张辽会同牵招、鲜于辅、鲜于银已经单家兄弟一起将这八万人全部打散,重新编制。并且从中挑选了三万精锐送往冀州,作为三大骑兵军团的后备队。剩下五万人组成五个万人队,分别由牵招等人统领,在右北平日夜操练,秣兵历马准备随时攻打辽东。

清理下来的七万老弱残余,被荀彧组织成了拆迁队,开始将右北平、辽西、辽东三地的乌桓人聚集地拆除,将大部分乌桓人分散安置到河北四州各处。当然,为了保持三郡的人口基数,大将军府也会从其他地方,抽调流民安置过来。让汉人始终保持人口基数上的优势。

民族大融合。说穿了就是人多力量大。

人口多的民族。可以从政治、文化乃至血统上全面入侵,将人口基数少的民族,潜移默化的转变成自己民族的一部分。历史上很多民族的消亡,就是被更为强大的民族所吞噬,这才是真正的“亡族灭种”。

带着后世的知识和见地,韩枫在提出“民族大融合”这个观点之时,就首先将“局部人口优势”这个思想提了出来,并且确定为大融合的金科玉律。所以。荀彧在第一次主持这样庞大的移民计划之时,首先就要做到这一点。

乌桓归化大计,作为大将军府第一次实行“民族大融合”政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虽然是荀彧在主持一切,但是幽州阎柔还是并州钟繇以及青州荀谌,都对此予以极大的配合。而在军事方面,张白骑陈兵边境随时可以进入右北平作战,三万狼骑完成掩护任务之后,再度返回右北平震慑宵小,锦衣卫更是四处出击。将所有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这样多方相互支持之下,令各方蠢蠢欲动的势力。只能无奈的放弃了自己的打算。当五支万人队正式建立之后,乌桓人的势力都已经完全打散,除了阿什依旧担任柳城守备,手握数千乌桓守备部队之外,蹋顿麾下的将领基本上都被分散到各部,不让他们有任何串联作乱的机会。

楼班在协助张辽等人完成整编之后,就被遣送至邺城,和乌延、苏仆延一同被册封乌桓单于。虽然这个单于之位只是虚有其名但胜在清贵无比,加上他在乌桓人中没有蹋顿那样的影响力,已经不足为虑。苏仆延和乌延俱都垂垂老矣,乌延更是因为乌熊之事真心归附,也不会再对河北又任何威胁,唯一可虑者就是蹋顿。

虽然韩枫给了他一个大单于之位,然后便高高奉起,束之高阁。但是其人在乌桓中威望极高,部属更是极为得力,使得荀彧张辽在主持整编之时,不得不小心谨慎,生怕给对方留下任何空子。为了制衡乌桓权贵在军中的威仪,单经不惜将自己那三千游骑打散加入新军,成为各部基层将校。

完成整编之后,五个万人队的骑兵都第一时间赶赴辽东,驻守在辽东乌桓聚居的无虑山一带,抵御辽东随时可能到来的进攻。这无虑山就是河北军进攻辽东的桥头堡,对于来年进军辽东四郡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张辽自然要力保其不失。

辽东太守公孙度经营辽东十数载,整个公孙家族早已经将辽东四郡经营得跟铁桶一般,水泼不进针扎不透。辽东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苦寒之地,但是来自于后世的韩枫,却知道松花江灌溉黑土地是多么富饶肥沃,各种资源也是极为丰富。

在这个时代,辽东四郡人口已经足足有一百多万,几乎就占据了幽州的三分之一。也难怪后来公孙康竟敢凭着辽东之力,谋求独立,自号辽东王了。有兵有粮人口众多,又有辽东独特的气候、地貌作为天险,就算是强大如曹操也只能望之兴叹罢了。

韩枫可没有那么多顾虑,辽东作为河北的一部分,又置于自己侧后方,只要他们一天不愿归降,那就如鲠在喉令他坐立难安。袁绍、曹操之流都不是易与之辈,一旦韩枫出兵中原争夺天下,那他们一定会在河北后院煽风点火,届时辽东公孙度、乌桓、鲜卑、南匈奴都将成为威胁河北安全的主要隐患。

这就是韩枫为什么会下大力气消灭乌桓人,又准备进军辽东的主要原因。

攘外必先安内。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韩枫自然也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十分垂涎,但是一天没有平靖北方,他就一日不敢轻举妄动。河北四州是他争霸天下资本和根本,任何意外都有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韩枫身为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定鼎河北四州数载。但是公孙度一直避而不见,甚至连一个使者都未曾派出,这就是对韩枫最大的蔑视,韩枫一定要用雷霆手段予以还击,惟有如此才能震慑四方,


状态提示:十五、攘外先安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