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民国大文豪>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欧阳予仟是什么人物?

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参加了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

1910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话剧从业者,对话剧这个艺术形式了解颇深。

后来新剧陷入低谷,他便投身京剧事业,主持南通伶工学社,想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演员,对旧有剧作进行变革。

但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放弃话剧事业,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正因为他了解文明戏衰落的原因,更加知道一个好剧本对话剧的重要性。

所以,他看到《雷雨》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他坐下来慢慢的看着,脑海中不停的在设计着舞台场景,一幕幕故事浮现出来。

当文字转化成舞台效果的时候,他知道这就是他在等的机会,这就是他要的话剧。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排演这出话剧了。

在此之前,欧阳予仟想要和《雷雨》的作者沟通,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出话剧。

于是,他分别写信给晨报的编辑和鲁讯,想要找到《雷雨》作者曹愚的联系方式。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和欧阳予仟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雷雨》的价值只有真正懂得话剧的人才知道它在舞台上能够有多大的魅力,所以,想找林子轩的大多都是话剧行业的大家。

此时的林子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肉搜索,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审视着对面的人。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中年人,中年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总之,两个字:要钱。

这是林氏商业银行开办的一项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还很弱小,承担不起太大的资金风险,只能先从小额投资开始。

按照后世的经验,林子轩给银行制订了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保险理财业务,一个是小额信用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壮大的必经之路。

他相信以他的眼光,想要找到赚钱的行业并不是难事,他现在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风险投资。

所以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林氏商业银行愿意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低息,甚至是无偿的贷款。

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而已,银行不是善堂,实在没有发现前途的行业鬼才愿意投资呢。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人叫做但杜予,是周瘦绢介绍过来的。

但杜予祖籍贵州,生于江西南昌,自幼喜欢绘画,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家道中落,18岁的时候随母亲来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他擅长画美女,别具风姿,上海的月份牌和杂志都向他约稿。

这原本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可惜他更喜欢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更夸张的是他不仅仅爱看,还想自己拍电影。

去年春天,他得知一个法国人手里有架摄像机,准备出售,就和周瘦绢、朱瘦橘三人凑了一千块钱买了下来。

这三个人都喜欢电影,算是志趣相投。

不过买了摄像机之后,三个人对摄像是门外汉,都不知道怎么摆弄,也没地方请教,捣鼓了几天,也不得要领。

周瘦绢和朱瘦橘知难而退,只有但杜予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不懈,在拆卸了几遍后,他摸出了门道,试着拍摄新闻片,效果竟然不错。

而且他还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了反光技术,使用银色的薄板反射太阳光增加亮度。

在弄懂了如何摄像后,他兴致勃勃的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拉拢了亲戚家人创建了上海影戏公司,准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

整部故事片他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像,自己剪辑,自己冲洗,除了演戏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承担。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

此时上海的电影公司大多都是由外国人控制,只有少数几家小型的电影公司是国人所有,比如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是由上海电影爱好者组建的,还有新亚影片公司和已经倒闭的幻仙影片公司等等。

这些小型的电影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少,承担的风险大,没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多是起源于个人的兴趣。

一旦一部影片赔本或者拍摄时出现意外,都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但杜予就是如此,他没想过电影会不会赔钱,只是脑子一发热,凭着对电影的热情,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就不管不顾的准备拍摄。

他甚至打算在闸北区搭建一座露天的布景。

为了这部电影,他没少找朋友借款,反正就算电影赔钱,大不了再去画美女还债就是,他内心比较乐观。

正当他找周瘦绢帮忙的时候,周瘦绢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氏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但杜予的电影拍摄,而且周瘦绢认为林子轩从美国留学归来,更加容易接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林子轩的确对电影感兴趣,来到这个时代,他还特意到戏院看过电影。

可惜经过后世3d大片的熏陶后,再看这种画面粗糙的黑白默片


状态提示: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