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任中工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姜分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工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东国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东国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和古润东去重庆,同东国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工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一九四七年七月东国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八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一九四八年九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十一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东国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工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工五届中/央委员,中工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工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工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工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古润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
一九六零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
一九五四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九五五年四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一九六一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
在“文化大运动”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三虎、姜清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
一九七二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他死后工农党给予了他高度评价。
同志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工农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工农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因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因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周因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因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工农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工农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因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因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