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百人会之关东局>第435章 事变到来

陕北除了早早地消解了黄桥战役,还在严密监控江南的新四军北撤问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和历史上一样,新四军军部以叶挺为主,和第三战区开始了交涉。

在交涉的同时,第三战区的部队开始调动。79师,62师从安徽泾县南部想新四军移动。114师则从西侧想泾县的新四军移动。40师,52师从东部逐渐向泾县新四军移动,而新7师和108师从北侧和东北侧向新四军移动。

只不过,和历史不同的是,重庆催促的不紧,部队运动慢了很多,距离新四军不远后,开始等待重庆的命令。

一个意外发生了,重庆组织的几家国内外的报社的新闻记者到了第三战区。

这次新闻记者的来访是红岩村积极促成的,早就在9月份就促成了。记者团绕了一大圈才到这里,路上花了将近两个月。

记者一到,第三战区的兵力调动就停了下来。调动军力是为了清剿新四军的,这样的调动怎么能让那个中外记者看到?

不过,新四军则开始调动,按照命令向江北开拔,除了叶挺和项英率领的军部之外,其他部队陆续开拔。因为知道国府军的行进路线,新四军撤退得很巧妙,从大山里出发,根本没有被发现。

到了1941年2月初,记者团离开了第三战区16日。记者离开一个星期以后,皖南事变终于爆发了。

项英和他剩余的三千部队被国府军32集团军的八万人包围。

历史上,毛在皓电后,北撤的决心虽然已经下了,但是,对于如何走和走的时机却有些改变。后来,接到了32集团军调动的情报,则“严令”新四军总部北撤。

剩下的问题就是叶挺和项英了。叶挺在其中责任并不甚大,他是和第三战区交涉的主角,交涉的节奏基本上和陕北的只是符合。因为他刚刚第二次辞职归来,和陕北配合很紧密。

项英则有些不愿意离开云岭的老根据地。他有个精兵路线,手里的9千部队是他的精兵。

历史上,在陕北的命令有利于他的想法的时候,他执行积极,否则则不积极。在确定被包围后,有作出了几个错误决定,包括拖延了五六天的时间,包围后,开会而不能决断突围,突围而不得法等。

项英的突围方法是率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人,原则是“带官不带兵分路突围”。

历史上有个细节,说他突围的时候没有通知叶军长。实际上是,项英和叶挺不在一起,项英长时间等不到,以为叶挺出事,决定突围。叶挺和饶漱石到了项英处,发现了项英单独突围,电告陕北,陕北遂制定由叶挺和饶漱石指挥,“一切决定由叶军长下”。

后来,项英和袁国平逃出重围,被管理马匹的副官刘厚总见到了项英携带的黄金而杀死。

现在,因为陕北的严令,大部队陆续撤离,目前这里只剩余三千人,其他六千已经安全撤离。陕北还严令,高级指挥官必须和大部队在一起,保证安全。

关于这三千人撤退,项英与叶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这时候,延安来电,要求他们立刻撤退,甚至把撤退路线也告诉了他们,撤退时间也给他们讲得很清楚。同时,电报里还告知他们一些国军的分布情报,使其坚信制定的撤退线路是正确的。

叶挺要求按照军委的指示,打出去,项英则对指示电犹豫不决。

半个小时后,陕北再次来电,要求马上按刚才电令突围。过了十分钟,再次催促,并把第三战区的包围部队番号,人数,还有分布全部讲述了一遍。

项英:“我们还是开个会讨论一下吧。”

叶挺:“这个当口,打出去就是了,何必开会?”

饶漱石:“中央已经来电,连撤退路线都说的清楚。我觉得合理,就按照指示办。”

项英:“延安的中央远在数千里之外,如何知道战场的情况?”

饶漱石:“前几日,国民党公开广播,说我们要过江。这样,鬼子肯定把长江封锁。我们换地方过江,肯定会有圈套等着。所以,向南走,绕道,这是最好的方案。”

叶挺:“这个当口,打出去就是了,何必开会?我去队伍布置一下,我们马上行动。”

饶漱石:“你们几个一起过来。”

项英:“我们把事情商议完了就过来。”

叶饶二人带着几个警卫去了,剩下的十几个人都看着项英,等他拿主意。

项英:“他们两个不肯开会,我们先开会。”

这个会议没有长达七个小时,但是开到第三个小时,没有结果。突然,叶饶二人所在部队方向打响了。

项英、袁国平、周子昆3人知道不好了,就带着几个卫士副官向大部队方向聚集。走不远,发现山上到处都是敌人,只好回到刚才得地方,转而向南。

走了几个小时,和一股部队遭遇,对方抢先开火,战斗不久,袁国平受重伤。

此时,几个卫士死伤大半,项英叫其中一个来搀扶他继续走,袁国平一咬牙,对着自己太阳穴就是一枪。

项英与周子昆十分悲痛,时间来不及了,只有逃走。此时,警卫剩下一个,副官剩下一个。项英与周子昆亲自背着包裹,四个人进了山。

进山后才发现,唯一的警卫也不见了,多半是死了。

副官刘厚总道:“我知道前面有个小山洞,叫蜜峰洞,十分隐秘。这里无人,我们先去休息一下,等敌人撤退了再去找大部队。”


状态提示:第435章 事变到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