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说道:“群山之中,弓箭为先。???om我军又有一支骑兵力量,李翊绝对不敢不顾我们去追皇上!”
“的确如此。”陆逊跟着说道,“本都督会将所有的箭矢,调拨给你们。”
蒋干又问道:“若是李翊分兵继续追呢?坚守就是失去了意义。”
陆逊冷笑道:“天目山面积极广,为了防止你们从他处进兵扫荡后方,李翊是绝对不会分兵的。还有就是,李翊分兵,战斗力锐减,皇上这里也不惧他了。另外,收买了山越,自然有人去对付李翊。”
蒋干也就感到这是一个可行的计,他便拜道:“微臣一定拼尽全力拖住李翊,期望皇上能够收买那些山越人,待得将来,微臣也好在天目山群山藏身,再为皇上出力。”
孙权起身,拍着胸脯保证道:“爱卿尽管放心,朕经过天目山的时候,就派大都督亲自去找山越各方渠帅。”
山越是当时江南地区越族人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朗,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或者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被统称为山越。
晋书曾把西晋将领王睿灭东吴的过程称为“王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晋书武帝纪》把东吴称作扬越。可见山越的称呼原因可能只是对山贼的地域性称呼。山越一词也常与山贼,山民等共同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山越势力彼此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为数众多,时而出现。
三国时山越分布范围东及于海,西达湘江,北抵长江,南邻交州,相当于后世的浙、皖、赣、苏、闽等省的部分山区。
丹阳郡为山越的活动中心。
自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11年)以来,皖南诸县与建业一直都是丹阳郡的辖地,时至孙权定都建业,皖南诸县就成了东吴腹心之地。皖南南部的黟、歙二县,山川险阻,北抗长江,可与北敌相遥应,东连三吴,南接豫章,可通浙东,是沟通江东与南方各地往来的枢纽,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皖南沿江重镇芜湖,北抵中原,西达荆湘,“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足见其军事重要性。山越在此腹心地带的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异常活跃。
为了巩固政权和掠夺劳动力与兵源,孙权从掌权之时起,即分遣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凌操讨乐安;周泰领海昏;以黄盖、陈武、丁奉、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
黄龙元年,东吴初立,陆逊建议孙权,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于是孙权命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
尽管孙吴几次对山越的作战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却没有动摇山越的根本。尤其是在后世的闽浙皖赣诸省交界地带的天目山、仙霞岭、九夷山等山脉中,山越的力量依然非常强大。
在这之前,山越一直是东吴争取的心腹大患,但是在如今的逃亡路上,山越却是成了孙权的希望所在。
………………
武德皇帝李翊率领三万铁骑并三千特种兵,沿路搜索孙权一行的痕迹,一路急追。
唐军骑兵的行进速度虽快,但孙权一行人毕竟先出发了三天,所以直到孙权一行人逃过天目山的时候,唐军才追了上来。
唐军大营,中央御帐,李翊紧皱眉头,盯着面前的沙盘,问随军的诸葛亮和庞统道:“敌人驻扎在山中,易守难攻,显然是为了拖延时间。或可分兵,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庞统摇了摇头,说道:“皇上,这天目山方圆百里,面积极广。敌人驻扎在这里,就是为了拖住皇上的兵马。但若是皇上弃之不顾,他们的坚守就失去了意义,也就转移了。”
诸葛亮则是说道:“天目山面积极广,分兵看守不过来。另外,若是分兵的话,就算追上了孙权,也很难构成致命的威胁。”
李翊有些恼火,孙权那小子打的什么主意,他自然也是清楚的。他留下两万人马在这天目山中,是明着坚守坐等自己去攻。自己要是去攻打,人马少了没啥效果,人数多了,追击的力量就不够。因此,分兵是不行的。
在不能分兵的前提下,自己继续率兵追击,解救了孙权挟裹的百姓,可是后方这边因为敌人的出现,肆虐地方,百姓又伤亡极大的话,那跟没有解救是一样的。
不过,孙权现在挟裹着大量老百姓,行军速度慢,自己这边全是骑兵。如果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掉这些留在天目山中的敌兵,说不定还有追上孙权的可能。尤其是自己还安排了谢玄所部兵马前往余杭拦截孙权,想必有了谢玄的那两万多兵马,应该能够挡住孙权。
于是,李翊作出了决断,兵发天目山,拔出这根眼中钉、肉中刺。
………………
李翊率军来到了天目山北面。
三国时代环境好,没有雾霾,放眼望去十几里。只见这天目山十分高大,内里峰峦叠嶂,奇峰突起,云山雾罩。
天目山主峰清凉峰东西长二十余公里,南北十余公里。山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高处海拔近一千八百米。
李翊带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