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我的史前部落>130.这是巨人族吗

关琳虽然感觉声音很瘆人,但总想知道是谁发出来这么瘆人声音的,这就叫无知者无惧,不作死不会死。等到关琳悄悄地跟着声音找到是谁发出的时候,关琳真的给吓死了。

这还是人吗,满身都是毛,和这个时期的人类都不一样。放开这些不说,就说那身高,关琳大概比了比,矮点的估计也有自己一个半高,高的起码有自己两个高,有的还更高。三四米左右,这还是人的高度吗?

没错,关琳看到的就是一群巨人,大概有十几个。瘆人的声音主要是地上一个躺着巨人发出的,当然旁边的巨人也有发,只不过没有地上躺的那个发的多,一声一声的,不断的从这群巨人中间发出,越靠的近越感觉瘆人,关琳的鸡皮疙瘩都要出来了。

关于巨人,关琳是相信有的,不单是这个时期,就是在现代社会可能也是有的,只不过人们都没看见罢了。这就好比是外星人,虽然人们都没见过,但大部分还是相信其存在的,不管是来自地球外还是来自于地球里面。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传说中,巨人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希腊神话提到英雄大战独眼巨人的故事,在中国与黄帝大战的蚩尤身高数丈。印地安人传说曾与红发巨人发生战争。圣经旧约全书第5章记载kingba),宽4 cubit(相当于2.2米),这么大的床铺显然只有身材高大的巨人才需要。葛列佛游记的大小人国则是近代西方巨人故事之一。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这样的生命。十八世纪以后,随著近代人类学的研究发展,这一类的传说渐渐的消失,现在大家丁颉虻这些只是故事和传说,不可尽信。然而,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和化石发现,让人重新思考,‘传说‘是否仅仅是传说?

中国的正史记载。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巨人的记载。文风严谨的《汉书》第二十七卷《五行志》中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监洮。”。《后汉书》第一卷《光武帝纪第一》中记载:”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像之属。以助威武。”,身长一丈,约为3米高[2]。在宋朝沈括写的《梦溪笔谈》第21卷提到有人在一坟墓挖掘出一个巨人骨骸,‘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前两个记载出自正史之中,后一个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之笔,是编造出来的故事可能性很低

关琳以前只是听别人说过巨人,也在书上看到过巨人的骨骼的图片,还有很多书上说巨人是没有的,所有的图都是p的态度对待巨人问题的。

但是从今天开始,关琳彻底改变了想法,那就是在史前大陆上,真的是有巨人一族存在的,而且现在就站在自己的前方。

关琳小心翼翼的趴在地方,尽量不发出声音,以免被巨人发现,要是被发现了那可就不得了,听说巨人都是会吃人的。不知道这里的巨人会不会吃人呢,要是被吃了就悲催了。

关琳想动静小点,踏雪可不懂啊,一会儿用前蹄踢踢地。一会儿又打几个响鼻,打的关琳小心灵一颤一颤的,这样子下去,早晚会被发现,还是趁早赶紧走吧,不管吃不吃人。要是被发现了就不是好事情。

可是已经迟了点,踏雪的动静已经引起了巨人们的注意,几双大眼睛齐刷刷的朝着关琳的方向看了过来,就连叫声也放低了很多,关琳也注意到自己被发现了。

应该早就想到的,踏雪本来就是一身白,在夜晚很容易被发现,何况还搞出这么多动静来,不被发现才怪了。看来武侠小说里的夜行衣是黑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晚上好隐藏,要是穿个白的衣服出来,估计一露面就会被发现。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看着两个巨人朝着自己的方向走来,关琳心里连想三个怎么办。如果现在不要踏雪了自己或许可以脱身,因为自己穿的是尼采,白天都不太容易发现,何况现在是晚上。

但是就这样把踏雪丢了也实在是不甘心,这可是自己辛辛苦苦颠了好久才驯服的宝贝,就这么不要了实在可惜。而且也太不人道了,有了危险就自己溜掉的主人,这叫踏雪怎么看,这叫踏雪怎么忠于你呢?

就在关琳犹豫的时候,两个巨人已经走近了很多,而且好像已经发现了关琳。两个巨人可能是没想到白马旁边还有一个小人,两个人互相看了一下,还咦了一声,好像感觉很意外,估计是在想马的旁边怎么会有个小人呢,这怎么会在一起呢。

关琳注意到两个巨人嘀咕了几声,然后就加速朝着自己跑了过来。关琳想听他们说的什么,但是虽然仔细听了,还是什么也听不懂,估计不是这个地区的语言。

为了不惊吓到踏雪,关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几下把草藤系在身边的树上,然后就直接迎着两个巨人走去,走的义无反顾。反正已经被发现了,与其等着被抓,还不如迎上去好好交流,说不定还有机会呢,何况自己现在还是装备还是很齐的,除了手枪没带之外,开山刀、弩箭可都在身上呢,要是真拼的话输赢还不一定呢。

巨人可能对关琳的这个反应有点意外,没想到这个小人还敢主动迎上来,两个巨人就停下了脚步,也不知道是该继续上去呢还是这么办,没碰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但是迟疑只是一小会,看着关琳渐渐走近,两个巨人变冲了上来,一左一


状态提示:130.这是巨人族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