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斗,邺城守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攻防连邺城城墙的边都没摸到,便留下了数百具尸体,灰溜溜地撤军、安营扎寨去了。
反观守军这边,除了少数被神臂弓伤到的倒霉蛋之外,就只有一两个人在扔檑木的时候,用力过猛,不小心摔下了城墙,最后丧命。
一场胜利,让守军的士气,陡然高涨了起来。
其实在战斗之前,许多守军的内心,都是很忐忑的。
他们在一开始,都是冀州的兵马,韩馥的属下。
不管是主动还是无奈,他们最后都听从了审配的命令,在名义上,他们都是叛军。
因此,在面对韩馥的军队之时,他们在心理上,不自觉地便矮了对方一头。
等到与韩馥的军队交战,守军们更是发现,对方的人数,要远比己方更多一些。
如此一来,即便有着城墙的保护,他们的心中,依然有些露怯。
可是这一切,已经随着这一场胜利,而烟消云散了。
我们是叛军,你是来平叛的,可是我们获得了胜利。
我们人数少,你们人数多,可是还是我们获得了胜利。
当然,最兴奋的,还不是这些守军,而是另外一个人,审配。
审配绝不是朝三暮四之人。
在历史上,他在袁绍死后,坚持辅佐袁尚,并且在袁尚一再大败之时,依然坚守着邺城。
在邺城失陷之后,曹操问他为什么城里的箭支会这么多,审配的回答是“恨少,恨少。”
曹操问他愿不愿意投降的时候,审配的回答是“不降,不降。”
最终,曹操还是无奈地杀了坚决不降的审配。
可即便是临刑之前,审配还是要坚持面向北方而跪。
因为,“吾主在北”。最终,审配面北而死,其刚烈可想而知。
可就是这么一个忠贞之人,依然选择了背叛韩馥。
平心而论。这里面最大的责任,是韩馥应该背负的。
以审配的才华,在韩馥手下,只有区区两三人能超过他,像是沮授、张郃。其余的无论是潘凤还是以前的闵纯、耿武,都远远不如审配。
如果韩馥重视审配,将其视为左膀右臂,那么,“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审配必定会像效忠于袁绍一样,向韩馥奉献出自己的忠诚。
可是韩馥没有,因为审配说话很直,韩馥不仅不重视他。反而对他有所打压。
那些才能远不如审配的,却能够位居审配之上,长此以往,要说审配心中没有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可即便是如此,审配依然没有背叛韩馥的想法。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张导、荀谌来到冀州的那一天。
张导、荀谌到邺城的目的是说服韩馥让出冀州,可他们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去游说韩馥,那样只会惹人烦。
在游说韩馥之余,二人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便是拜访邺城的大家族,以及有名望、有本事的人。
辛评和审配,都在二人的拜访名单之中。
在拜访审配的过程中,荀谌很敏锐地发现了他的抑郁。联系到审配的际遇,他便做出了为袁绍拉拢审配的决定。
审配原来就受过袁家的恩德,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但审配不可能当那件事没发生过。
况且他本就素来仰慕袁绍,如今听说袁绍很重视他,想要招募他。联系到在韩馥麾下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审配没有多纠结,便做出了跳槽的决定。
既然已经决定跳槽,审配自然是身在韩营心在袁,一心一意为袁绍谋划了。
等韩馥离开冀州,又听说袁绍准备夺取冀州,他便当机立断,串联邺城内各大家族,制造混乱,夺取了邺城,杀死了原来的留守李历。
说到底,审配之所以背叛韩馥,除了因为他仰慕袁绍,更看好袁绍之外,韩馥的歧视性用人,才是决定性的影响。
这场战争对审配而言,除了关系到邺城的得失,他在袁绍心目中的地位之外,也关系到他个人的荣辱。
他要通过击败韩馥,向韩馥证明对方错得有多离谱。
如今,审配似乎成功了。
白天的一场大战,韩军被击退,攻城毫无进展,这只能归功于审配充分的准备,以及他高明的指挥,才能面对张郃这样的名将而不落下风。
证明自己的愿望已经达成,剩下的,审配就只想好好守住邺城了。
夜幕很快降临,审配亲临城墙,指挥士卒值守,防备敌军趁夜攻城。
当然,他也不是铁打的,在安排好之后,审配也只能就近找地方休息,以备来日的大战。
正睡得迷迷糊糊的,突然,审配听到一阵阵吼声从远处传来,与之相随的,是阵阵鼓声。
审配猛然惊醒,起身。
“发生了何事?”
审配张大了眼睛,四处张望。
随后,他发现了声音的来源。
这些声音来自城下。
“快快起来,敌军攻城了!”
审配连忙将那些靠在城墙上的士兵一一叫醒。
他的速度确实够快,不多时,整个城墙上上千的士兵,全都严阵以待,准备防备敌军的攻城了。
可是,等了许久,他们都没有见到敌军的身影。
火光下面,连个鬼影子都没见到。
不多时,连之前的呐喊声、鼓声,也都慢慢沉寂了下去。
审配和士兵们面面相觑,搞了半天,敌军不准备进攻?
糟了,是疲兵之计!
审配突然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