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上妓院的贾安,现在的生意好过极了,下班,休息日,他那条海船前有时竟然出现了排队现象。
张国安想管一管,但是后来一想,那是人家两厢情愿的事情,他有啥资格去管呢?!
他只好装着看不见。
第二批次前来八道河口地区经商的是一些小行商,他们贩卖一些常见的日用品,每到节假日,小商贩们还多了起来。
张国安当然无法把他们当成贸易对象,经济体量太小了。
但他不能不管,总不能让他们乱窜民宅吧,于是就给他们划了一块地方,搭起了竹棚,责令不准上门推销贩卖。
时间长了,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对他们的收税,让张国安头痛,他的一成税务都是针对成规模的商户,像他们这样的小行商,肉太少了。
索性象征性地只收他们的坐摊钱,搭了竹棚也算是付出了,怎么也要有点回报。
这些人都是组团跟着商船从临安府来的,看样子收获还不错,他们也在这里还买些松香、樟脑和皮具之类的带回去。
接着,从温州、福州、刺桐一带,也渡海而来了一些商贩,甚至是私盐和皮子的中小走私贩子。
对于这样的中小走私者,张国安不肯定也不否定,全当成正常的交易来往。
又不是危险品,他没有必要去操心人家商品的去处。
但是,张国安感觉有必要建起一个海关机构了,让它具有各种收税和商务的权力,否则自己可能会被商业的小事纠缠上,没有其它时间了。
他挑出古剑山和郭子仁两个人负责组建流求海关。
古剑山马上惊喜地说:“可以不用上课或是讲课了?”
张国安说:“不是,只要有时间,还要上课,讲课不用你们了。”
郭子仁说:“就我们两个人?!”
张国安当时说:“不是,我已经安排人去招募账房会计等人了,相信很快就能招来------我现在给你们讲一下海关的工作------”
听完张国安的一番讲解。又拿到了他写的工作纲要后,古剑山笑了,说:“这不就是市舶司嘛!”
张国安一点也没有笑,说:“不一样。流求海关是归我管;市舶司是归大宋管!”
郭子仁马上插嘴说:“主家,正是如此!”
张国安准备开始考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如何借大宋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他这一次瞄准了刺桐城,也就是泉州。
两宋时期,泉州港经历了三次飞跃。其中两次在南宋,分别是:南宋初年,泉州港赶上广州港,并与广州港并驾齐驱;南宋末年,泉州港超过广州港,由此进入极盛时期。
宋廷南迁,使泉州更加靠近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消费中心,加速了泉州港的发展。
宋代从海外进口的货物,大部分是香药珠宝等奢侈品,在大宋非常有市场。
所以。大宋政府对海外进口物品中的一些利润较高的物品实行垄断式,比如**等香药为政府专卖物资,由市舶司全部收购。
海外舶来品调运到临安城,沿途要耗费巨额费用,因此大宋政府希望进口香药的港口尽量靠近临安行在。
按照南宋规定,泉州市舶司调运到临安行在限三月程,广州限六月程,所以泉州比广州更便捷,可以减少舶货调运的耗费。
也因此,南宋朝廷格外重视和扶持泉州的海外贸易。泉州港一举成为靠近消费中心的核心港口。
如果说,在一些小商贩眼里,这里是人傻钱多的,那么在张国安的眼里。刺桐城才是真正人傻钱多的地方,那钱还都是铜钱居多,可惜是埋在土里,正在重新变成铜矿。
大宋南迁后,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随迁的,有大量的宗子及妇女。还在泉州州治西南袭魁坊睦宗院东设立专为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学”。
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和福州后,大批皇亲贵族定居泉州和福州,许多士大夫避难入福建。
这样的上层人物喜欢享受海外香料宝货,因此在福建特别是泉州有了更大销路,成为全国主要的香料市场。
这也是泉州吸引海外舶商贸易的一个因素。
泉州港在南宋的兴盛,也有外部原因。
宋代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阿拉伯人海上贸易的兴盛,二者都需要一个巨大的海港,泉州港位置居中,并有优越港口历史基础,能同时符合东南亚地区和阿拉伯人海上贸易的需要。
张国安听那个行首刘钱介绍过那里的蕃人情况。
当时行首刘钱说:“刺桐之地海港里是万国商,那市井中,可见十州人------”
张国安知道,这个时候泉州文化发展是兼收并蓄,各地的先进文化,均能在泉州大地扎根繁衍、开花结果,加上刺桐港口的经济腾飞,使泉州成为全国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世界中心”。
开放的泉州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各色各样的外蕃人员,也随著“海丝之路”来到泉州,那些阿拉伯人、非洲人、欧洲人、中亚人、印度人、日本人、南洋人等等纷至踏来,使那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张国安当然给他们设计了新产品。
第一个就是以各种香精为主的产品。
流求岛上的各色野花无穷无尽,只要经过简单的蒸馏,配上高度酒精,那就是最好的香水。
安静经常擦的肥皂副产品甘油产品也要算上一个。
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