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我的皇帝陛下>33.第三十三章 县试

阳春三月,杨九背着赵村长送的书袋,跟在老先生的身后,往县学的甲班。

今年有两个新来的入了甲班,在县学里已经算是为数不多的情况。张卓一大早的就被分到甲班,心中激动万分,毕竟是小孩子,脸上立马流露出惊喜自豪的表情,不消半日,便与班里的同学熟悉。

来这里果然是对的,李先生说这里高手如云,不管是家世还是学识,有比他厉害的人多得多,在这里念书,对他自己的前程有好处。

方才与他说话的,是金陵城王家的公子,王家可是金陵的名门贵胄。与他们做同窗,何愁前程。

可听说今日还会有一人来甲班,都过了半日,竟还未出现。

待下午上了一堂课,谢先生终于带着另一个入甲班的学生进来。

当那个身影才出现,甲班的学生们都忍不住发出声音。张卓一双眼睛瞪得直直的,嘴里发出声音,“怎么可能!”

怎么会是杨九,他怎么会入了县学甲班。李先生说他今年只有一个县学推荐资格,便是他。杨九怎么可能出现。

甲班其他孩童发出声音,只是因为这新来的同窗实在是太小太小。七岁?八岁?九岁?反正不超过十岁。

甲班里不是没有十岁以下的学生,只是这孩子,衣着简单朴素,背着一个褶皱的书袋,怎么看都不像是世家子弟,没有多少资源,竟能入甲班。

杨九眼神飞快的飘过甲班所有人,瞧着大家的年龄差不多是在十岁到十四岁,有一两个与他年岁差不多的。

县学里的桌椅很适合写字,笔墨纸砚都是免费的,学习的氛围也非常好。杨九摩拳擦掌,已经亟不可待的等着老师上课了。

杨九当然也看到张卓了,对着张卓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张卓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他怎么又跟着个穷酸成了同窗。

那王家公子瞧着张卓好像跟杨九认识,便问了两句,“你竟然认识杨九。”

张卓轻哼一声,鄙夷的说道:“他不过是个乡野孩童,没一点比得过我的,竟然能入县学甲班,定是走了什么歪门邪道。”

那王公子听了张卓的话,默默的挪了挪身子,远离张卓。

杨九入学便开始学习,他的时间很紧迫,只有三个月就县试了,他的底子薄,《礼记》只在李先生的私塾里学了一卷,其余的一概不知。而县学要考的有四场:大经、兼经、论、策!有时候兼经会变成诗赋。毕竟只是个县试,考诗赋还是其他,就看出题者的喜好。

杨九还特意的问了杨源,杨源只说县试的题目很简单,县试的主要群体还是十岁到十五岁的孩童。论策只要写得有木有样,就能过。至于诗赋和经义,基本上也是死记硬背。

是以,每日杨源主要给杨九讲经义和诗赋,论策只讲方式。而杨九除了上茅厕和睡觉,还有每天必定的锻炼身体,连吃饭的时候都看着书本理解记背杨源和县学里的各个老师讲的。

《诗经》三百零五首,《书经》一百篇,《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虽然杨九不说全都记背住了,却是胸有成竹,经义就算拿不了全部,过关还是可以的。

毕竟杨源也说过,县学主要是针对十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他把这些书的篇目以及杨源讲的经义对照,很容易就能划分出难易。从易到难的学习,就算难的没学完,总不会考那么多难的。

期间杨源又给了杨九几个论策的例子,大多是出自杨源随手。

每隔几日,张卓必定会来挑衅一次,杨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现在可没时间跟小朋友玩耍。

六月入夏,天气还透着春天尾子的清凉,金陵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县试。

杨九的布袋里揣着吃的,四场考试,只一天。考试前一天终于得知题目,上午兼经,诗赋,下午论,策。

经义的题目为《论语·宪问》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其实就是阐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的意思。

杨九看到这个题目,就乐了。无他,上一世经常听说以德报怨,很多人也觉得这句话很有理,根本就不知道以直报怨这句话。有一次他跟认识的一个古文研究老先生一起看新闻,突然看到什么杀人犯抛下幼子,被害人心善帮杀人犯养孩子,杀人犯落网的时候,新闻上就说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非常好。大抵是这个意思,当时老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只给了俩字,“瞎扯!”

只能说被害人深明大义,知罪不连无辜。幼儿无罪,若把大人的罪责加到无知幼儿身上,那跟杀人犯有什么区别。

杨九洋洋洒洒用文言文写了一百多字。

到诗赋的时候稍稍卡了点壳,但无伤大雅。

用馒头就着猪排吃了午饭,下午就是策论。

看到策论的题目时,杨九的手抖了一下。

题目的大概意思是,几十年前辽人夺了咱们的土地,咱们该把手言和,还是养精蓄锐把土地抢过来。

宁王府,杨源得知这次县学的策论考试题目是,刚喝下去的茶一口喷了出来。

“这不是三年前殿试的题目么,这群人疯了,小少年们怎么知道,万一口无遮拦,写了不该写的,这不是逼死人么!”杨源火急火燎的赶往考试现场。

杨九的神情凝重起来,自从跟随杨源学习后,杨九也从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个时代的一切。这个时代叫北齐,跟他那个时代北宋


状态提示:33.第三十三章 县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