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师唐>第八十九章 动力学

颜寻梅不给颜母训斥的机会,把手里的针线塞到她手里,拉着青儿匆匆地出了花园。颜母看着手里的女红有些讶异,但很快脸上挂了笑容。颜儿是真的喜欢上李牧了,以前她是从来不碰针线的,甚至厨房都没进过。

李牧来的时候是一个人,回去的时候却是千军万马,一千人的队伍从闹市逍遥而过,好不威风。

回到书院,先让士兵们自行训练,他自己回到里屋打开笔记本,查找现代军人的训练手册,他记得电脑上保存有的。

运气不错,这玩意儿还真让他给找到了。因为经常搞研究,他的身体很差,女朋友家里是部队的,貌似还是个不小的军官,拷贝给他一份特种兵训练手册。可惜他才训练了不到一天就放弃了,得到了一个结论,自己生来就不是当兵的料!

后世的电视剧,把古人描绘成一个飞檐走壁,腾云驾雾的武林高手,但事实上古人终究还是人不是神仙,因为能活环境的原因身体条件可能要比现代人强一点,就像非洲人个个都是马拉松苗子一样。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去糟粕留精华确立下来的。虽然主要是枪械武器的使用,但近身搏斗也是必不可少的。

训练方法定下来后,接下来就要改进武器了。

在枪炮没有发明之前,骑兵一直是战场上最强大的存在。弓弩这类远程攻击对骑兵的伤害微乎其微。

就拿弩箭来说,数秦弩最为出名,秦始皇兵马俑为后世展示了最直观的军队配置,在这个军阵中,大量的士兵都装备了青铜强弩,不仅是步兵,连骑兵也是这个配置。

与弓箭相比,弩箭不用士兵一直用力张弦,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瞄准上,所以准确度要比弓箭高得多。

但是因为机械设计的落后,没有辅助上弦设计,秦弩仍旧需要人力去张弩,所以射击速度比弓箭要慢。

弓箭最大的缺点还是需要天赋和训练,对于刚入伍的新兵来说,弩箭的上手速度和发挥要比弓箭好太多,普通人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弩箭手,而弓箭若是训练不足,力量和技巧把握不好,设计精度会大大降低。

唐初军队中的远程火力主要是弓箭手,李二就是最出名的弓马皇帝,新唐书?兵志中记载唐太宗时期部队里没有弩只有弓,直到唐玄宗时弩才大规模装备部队。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恐怕唯一的解释就是敌方兵种发生了变化。

唐初,中国的敌人主要是草原上的突厥,他们都是骑马的骑兵。

后世那个坑爹的抗日神剧里有一句话,八百里开外一枪击毙敌人的机枪手!

八百里!

你这枪里装的是**吗?

那弩的射程是多少呢?

墨子在备城门里说过,二步一强弩,必射五十步。

五十步也就差不多七十米,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靠谱的,想想后世的枪射程有多少?

当然,这是战国时期的弩,但即便经过几百年的改进,射程也不会超过二百米。

张弩,取剑,放箭,瞄准,射击,这一套下来差不多得十秒钟,也就是说一分钟可以射出六箭。

这个射速岂止是坑爹,那简直是坑爹。

就算骑兵从二百米外开始冲锋,速度按慢吞吞的三十迈算,冲到你面前只需要二十多秒,也就是说你只能射出两箭,临阵不过三矢,这是古人总结的战场经验。

而且这两箭还不一定能射中,射中要害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突厥骑兵再穷,一块护心镜的铁还是用得起的!

但既然李牧来了,那一切都要变化了,弓的射程和射速虽然比较快,但训练太费劲,可能还没等你练成,战争已经开始了,谁也不知道这昆仑火何时会发动攻击。

所以他的研究目标主要放在弩上,牛筋做弩弦太弱,换钢丝,青铜做弩身太沉,换硬木,人力张弦太费力,加杠杆滑轮,手动放箭太费事,加装自动上弦。

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幻,但并非不可能,后世他可是见过有牛人做出了加特林弩枪。

自动上弦目前来说比较困难,但自动供箭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做一个中空的弹匣,底部装上三组弹簧,卡在供箭槽上,每射完一箭,弹簧就会弹起,供给一支新箭,但是需要人手动上弦。

而且这个弹匣必要时可以当做支架,让士兵可以趴下或者蹲下,即能提高射击精度也能降低被敌人命中的概率。

加装动滑轮可以有效地减少上弦所需要的气力,原本需要一百五十斤的气力,装了滑轮四十斤就够了。

箭支和弩身的制造全部都用流水线作业,一组工匠负责一个零部件,最后在进行组装。而且他还在探索机器生产,虽然没有可用的动力驱动,但可以靠人力。

一根拇指般粗细的木条放进机器里,摇动手轮,机器里的铣刀就能把木条加工成标准的箭支,当然需要再另外增加箭头和羽毛。

这机器是丁新做出来的,李牧给了他许多帮助。才做出来没多久,只能加箭杆支这种最简单的工艺,而且刀具很不耐用,切个一百多支就需要更换刀具。

这还是切的木头,后世这些机床可都是用来切钢铁的!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可否认,用这机器来生产弓箭效率能够极大提高。正常情况下一个熟练工匠削一支弓箭需要五到十分钟,但用机器只需要三四十秒,而且做出来的弓箭非常标准,不像手工或多或少总有些差异。<


状态提示:第八十九章 动力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