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坦克启示录>第七百五十一章 反坦克

虽然这种燃烧弹的效果不烦,但是洛伊所拿到的数量毕竟有限,将刚才的那个扔出去之后,洛伊身上也就只剩下一个还没有使不过比起其的杀伤力来说,其的威慑力才是洛伊所需要的,他就是要让这帮苏联人知道,就算是紧紧的趴在地上,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

不过,就算是想起身离开洛伊的攻击范围,他们也必须确保自己不会出现在特莱娜的狙击镜之中,否则多半就会立刻多出一个被打穿的脑袋。而洛伊和特莱娜这一组合,不管是在威慑力上面,还是在击杀敌人的数量方面,都已经可以和剩下的几人持平,甚至是更高出一节了。

不过就算是如此成功的战术配合,对于想要全歼苏军特莱娜和洛伊来说,还是有些不太够用。先,苏军这边虽然因为失去了大半的军官而进入了半混乱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这种缺少指挥的劣势,至少不会在现阶段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影响第二点,那就是苏军的几辆坦克已经不准备和步兵们协作进行推进了,而是准备先步兵一步向前,这样虽然看起来有些冒失,但是对于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德军来说,却无疑是最坏的一种情况了。

伴随着隆隆的响声,苏军的坦克直接向前碾压着,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战斗,他们也充分的看出来了,敌人除了那个行踪诡秘,但是却同样没法造成太大威胁的反坦克枪手之外,根本就对他们无解,所以他们也敢如此大胆的猪突猛进。然而呢,事实就是不管什么事情都总会有意外生……

“轰!”一声巨响在一辆34的正面装甲上面响起,而伴随着这个响声所出现的,是一个不算小的爆炸效果,而34坦克本身也因此而停了下来。

一开始,不少目瞪口呆的苏军战士还以为这是德军使用的集束手榴弹,不过考虑到距离上面的因素,所以这个可能性基本就被排除了,但是除了集束手榴弹之外,还有什么武器能产生这种效果,他们一时间也想不出来。

其实呢,特莱娜的这个小组的成员,就算是有集束手榴弹这种东西,估计也不会使用,因为在经历过前面的一战之后,他们的弹药数量其实只够坚持一次小规模的冲突,而眼前的这种战斗,不管怎么看肯定都不属于这个范围之内。所以集束手榴弹消耗巨大这种武器,还不如拆开用来对付步兵呢,毕竟其对于34这种已经相对成熟的坦克来说,效果已经不是那么大了。那么话又说回来了,这个德军战士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迫击炮的炮弹。

迫击炮弹,作为一种炮弹,专用于迫击炮之中,是一种威力相对小一些的弹药。其在从迫击炮的弹筒滑落至最下方之后,底火触碰到弹筒底部的撞针,随后炮弹就会从弹筒射出去,以此来对敌人进行杀伤。

不过在实际运用之中,迫击炮弹作为一种高爆弹药,其实也并不一定遵照这种理论上面的使用方法。不少士兵甚至直接将迫击炮弹作为绊雷的一部分来使用,效果也都算是不错。而刚才这枚迫击炮弹,则是由一个德军士兵投掷出去的。

和手榴弹不同,迫击炮弹在投掷之前只需要将其的底部用尖锐的物体狠狠的撞击一下就可以了。虽然迫击炮弹比起木柄手榴弹来说重了不少,而且其的投掷手感也不及木柄手榴弹那么顺手,不过一般的士兵若使出全力的话,还是能丢出一段距离的,而这个距离,通常都要比集束手榴弹稍远一些。

其实,就算是受到迫击炮弹的直击,以34的装甲防护水平来说,也是没什么太大的影响的。可是这颗手榴弹不偏不倚的落在了这辆34正前方装甲的驾驶员的区域前方,剧烈的爆炸直接将外部的冲击力通过驾驶员的观察镜卷入了车内,虽然这个空隙很卷入车内的冲击对于车内的其他成员来说几乎没有威胁。但是驾驶员本人可是用着脸部紧贴着这个位置的,就在这一瞬间,这辆34中型坦克的内部,就多了一个血肉模糊的面孔……

或是由于愤怒,这辆34虽然停下了,但是车上的机枪却开始对着前方的区域猛烈扫射,但是对他进行偷袭的德军士兵对此早有准备,已经早早地躲在一颗大树后面,任凭身后的机枪再怎么呼啸,也绝对不探出掩体一步。

眼尖的特莱娜怎么能错过这个画面,她立刻对着一边的那个手持p41的士兵说道:“现在是最好的机会,提着枪尽可能摸到那个坦克边上,给它再来一下。”

虽然这样做看起来风险不但是也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了,而眼前的这个机会可以说是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就算是有片刻的犹豫,那辆现在看似已经半残的坦克,很可能在下一刻就死灰复燃般对他们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害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不过特莱娜把自己身边的这个士兵调走了,也并不意味着就对他不管不顾了,在其谨慎而快前进的这一路上,特莱娜集中了全部的精神来给他护航,任何企图起身向他射击的敌人,多半都会在下一刻就会在太阳穴或是眉心上面多出一个弹孔……

还有一点,那就是这次的爆炸,对于位于敌后的洛伊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借着这个半数敌人都被其吸引了注意力的空隙,洛伊立刻从树上滑落了下来,并且一路小跑到了另外一侧。在奔跑的途中,他还把身上的装备整理了一下,重新拽出了那把pps41。而其端着枪的左手,竟然还攥着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一章 反坦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