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明帝国>第一百五十一章 焦头烂额的多尔衮兄弟

与李自成有着同样烦恼的还有另外几个人,那就是多尔衮和多铎兄弟。

明军出关北伐,这并没有出乎多尔衮的意外。收复了北京的明军,在攻占山海关后,肯定会出关作战,收复失去的那些领土。只不过多尔衮没想过明军会这么快就出关作战,大清军队依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找到破解明军强大火器杀伤的有效办法。

多尔衮是知道,要想与装备了大量火器的明军相抗,那只能把自己麾下的军队也装备成拥有强大火器的军队。在退出关外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也在努力想办法,制造和购置更多的火枪、火炮。

但以大清的国力和技术,根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大量的火炮来,现在的大清国,也没财团购买火枪和火炮,即使他们有钱买,但却找不到卖主,大明朝廷是不可能把火器卖给他们的。

除了向大明购买外,就只能向西洋人买了,但从西洋买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银都不是他们所能想象的。因此,虽然多尔衮知道大清国必须尽快改善军队装备,但却没办法实现。

而明军的装备,在过去这段时间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火炮和火枪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军士的素质也明显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明军队,士气高涨,根本不是士气低落的大清军队可以相比。

对于大清国来说,还有多个致命的因素影响着实力,一个就是包括科尔沁部落在内的一些蒙古部落反叛大清,归附大明,还有就是朝鲜重新投入大明的怀抱。如今的大清,国土面积及人口数已经大幅度地下降,大清军队能控制的范围,基本就是盛京附近的区域。

蒙古多个部落的反叛,不但让大清失去了强有力的同盟军,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在明军收复关外的时候。蒙古人也蠢蠢欲动,准备与明军联合,攻打大清国,从中获取利益。并以此向大明效忠。诸多的不利因素影响,让多尔衮和多铎兄弟焦头烂额。

对于他们兄弟几人来说,做梦都想不到,强大的大清,竟然会在转眼之间就衰败。他们难以接受这个现实。还想拼死战争。但在关外的土地上,精锐的满州精骑,依然奈何不了装备了大量火炮和火枪的明军。在明军密集的枪弹射击中,高速冲击的大清勇士,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射杀于阵前。

没办法破解明军的攻势,而且明军的主将也非常小心,没有出现疏忽,基本不给他们偷袭的机会,多尔衮和多铎很悲哀。他们想不出来如何击败明军,只能一败再败。

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多铎都知道,如此下去,生存空间全部被明军占领,幸存的满人最终只能再以深山老林中生活,或者投降大明。对于多尔衮和多铎来说,投降一事他们从来没考虑过,但整个族落的将来,他们必须考虑。如果真的没办法与装备日益精良,战斗力越来越强大的明军相抗。满族部落重新归附大明,苟延残存下来后再图谋以后,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这比重新回到深山老林过苦日子强。

但对于他们兄弟几个来说。在战场上战死,宁死不降,保持英雄本色,那是唯一的选择。

多尔衮和多铎已经悄悄商量过,如果局势真的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们几个英勇战死后。可以让部落的其他人投降明军,为满人留些种。

盛京注定守不住,但多尔衮和多铎还是准备在盛京与曹变蛟决一战死。

曹变蛟虽然不清楚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是怎么想的,但他很清楚,如今的情况下,装备了大量火器的大明军队,是建奴没办法抗阻的,只要他不大意,这次北征彻底消灭建奴,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建奴徒劳的抵抗中,曹越知道建奴已经没办法抵挡大明军队的攻击,但他还是不敢大意,怕一不小心被多尔衮翻盘。他也派人去盛京联络,要多尔衮和多铎放弃抵抗,归降大明。

在布木布泰和哲哲及福临的召唤下,已经有不少的建奴贵族悄悄地选择放弃抵抗,向大明投降。如果能把多尔衮和多铎招降,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少费一些周折,让战事提早结束。要知道,如今西北的战事还在进行之中,李自成、张献忠的威胁依然很大,红娘子一个女流之辈领军出征,曹变蛟并不认为能将流寇的问题解决掉。

如果建奴的问题能早点解决,那他所领的大军,就可以掉头回关内,征战西北,将李自成和张献忠消灭。建奴平灭,流寇之乱也消除,那天下真是太平了。

只不过多尔衮和多铎回拒了曹变蛟要他们投降的要求,曹变蛟只能下令麾下人马继续征战。

水师战船也辅助曹变蛟征战,一部战船沿着辽河前行,给大军运送给养军需,并以舰炮支援陆路行进的人马。辽河的水流还是挺大的,中小型的水师战船以可一直沿辽河上行,直抵盛京城外。

春夏之交的时候,东北的降雨还是挺丰沛,这给大明近卫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也就是盛夏到来的时候,大明近卫军陆军及海军的一部战船,将盛京团团包围。

多尔衮知道明军迟早会将盛京包围,他也将麾下人马重新做出布防,自己率军固守盛京城,令多铎率最精锐的两白旗旗兵,撤离盛京,想办法对明军偷袭攻击,在盛京城下给予明军以痛击。

多尔衮这样的安排,除想以骑兵的高度机动性对包围盛京城的明军以打击外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一章 焦头烂额的多尔衮兄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