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明末大革命>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三)

对于重庆卫的市集,白河想法很简单,继续卖他的鸡蛋就成,生意好的话说不定就能发展成卖鸡肉了。胡氏兄弟原本就在湖州有自己的店,店面还不小,还有自己的织布厂,手底下有上百织工,若不是东厂强加给胡家破家之祸,胡氏兄弟还真看不上重庆这儿,故胡家兄弟主要是兄长胡庆之的想法就很多。

他最先问的陈华清是对于重庆卫纺织厂要办成什么样子。对于这个问题,陈华清还真没考虑过,他也不擅长这方面的事,便反问胡庆之是怎么想的。

胡庆之也不推让,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而出:“大人,我想您当初给取名‘重庆卫纺织厂’就是想着把纺织厂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厂,而不是现在的小作坊。我弟弟擅长制造织机,这种织机要比川地的织机织布要快得多,特别是需求量大的棉布。因此,我觉得咱们重庆卫纺织厂要扩大,不仅要在重庆卖,还要到成都去卖。”

陈华清听出了胡庆之的意思,直接问道:“你需要什么支持?”

胡庆之也很干脆,直接道:“大人,我希望您把纺织厂全权交给我打理,然后每个季度按照您投入的份子钱给您分红。纺织厂做生意遇到麻烦是您能出面帮忙解决。”说完,胡庆之有些紧张的看向陈华清,毕竟现在胡家兄弟是寄人篱下而他提的要求有些过分。

陈华清倒没想那么多,对于纺织厂的扩大他是十分赞成的,除了直接的金钱收益外,更多的是能解决重庆卫目前穿的问题,捎带的还能解决一下失业问题。胡庆之要的是纺织厂的全部管理权,这个陈华清可以答应,但也要改一些东西,于是便道:“庆之,你的要求我可以答应,但分红就不必直接给我了,你直接交给民事司吧,我投入的那些钱不是我自个的钱,是整个重庆卫的,赚的钱也要用于整个重庆卫。还有一点,纺织厂要扩大,那就得多招人,我问你,你计划招多少人,怎么招?”

听到陈华清不要自己的分红而把钱要交给民事司时,胡庆之有些想不通,但陈华清说了他得照办,紧接着陈华清的问题就来了,便回道:“大概能招五十人,这五十人我想去成都看看,有没有懂织机的人。”

“操作织机好不好学?”陈华清问道。

胡礼之回道:“好学,不过挺辛苦的。”

“辛苦不算啥。庆之,不要去成都招了,就在咱重庆卫招,一共五十个人,我给村代表们一人一个名额,剩下的你从军属里挑。招完后会的就直接开工,不会的你们先让他们学,礼之,你能教了他们吧?”

“可以教。”

“那就行。”

四人讨论了半天,市集的事被落到一边,纺织厂的事倒成了重点。

从陈华清那离开后,白河和胡家兄弟一道走,路上,白河不断的向胡庆之请教经商的事,胡庆之对于白河也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不是那种油滑之人,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白河,而白河也学得认真,一路上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陈华清要想的事比胡庆之和白河要多,在重庆卫要建起一个市集不容易,特别是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天底下没有利润的买卖没人干,同样市集若是赚不到钱也发展不起来,想了许久,陈华清下定决心把粮换盐的地点就设在市集,以此来聚拢人流。

代表大会第四天,关于市集的话题被提了出来。代表们一听是关于做生意的,没人感兴趣,一个上午下来基本是胡庆之讲,白河中间插几句。最后,市集的方案定了下来,禁止了粮食从重庆卫流出,人们可以拿粮食到市集上换取盐、布和其他所需的必需品,并且在这个市集上只允许重庆卫卖盐和纺织厂卖布,其他人只能卖其他东西。

关于市集,盐和布吸引了代表们,毕竟这两项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光种地种不出来的。在市集上可以通过粮食来换盐和布,别的不说,人起码得到这市集上来换。

由于市集话题参与者寥寥,陈华清为了振奋精神,便让胡庆之把纺织厂的事说了一遍,特别着重说明了一个村代表一个名额、卫所军军属二十个名额的事。这下代表们不淡定了,涉及到自身利益了没法不关心,特别是村代表们,赶紧上去和胡庆之拉关系。军代表们倒还是那副模样,大家都知道这二十个名额最后一定会落到全军最困难的二十家手里。

陈华清低估了这时代找一份体面工作的不易程度,特别是村代表们,大家子子孙孙干的都是土里刨食的活,现在有人不用靠种地活着了,那可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士农工商永远都只是说说而已,朱元璋当初给农民定下那么多高规格,但有个毛用,穿不起的还是穿不起,被人看不起的还是看不起。这时代,农民不是一个职业称呼,而是彻彻底底的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底层的身份。

下午,代表们还在工作的事情上热情讨论,陈华清看得出代表们的心已不在讨论事情上了,瞧着代表们一层层围着胡氏兄弟还有白河的情况就知道了。白河也提出自己的鸡场要招人,虽然只招三个人,但代表们也很眼热。

看到下面热烈的场景,陈华清突然想起以前和黄诚的一次闲谈。在刚到重庆卫时,陈华清曾把自己对重庆卫的设想对黄诚全盘说了一遍,当时黄诚还没现在这么忙,有闲心逐条逐条的反驳陈华清。陈华清当时不在意黄诚的反驳,但记住了黄诚的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