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明末大革命>第八十章 过年和黄诚往事(二)

从那以后,黄诚开始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并研究起在东南很有影响力的阳明心学。

而此时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分为几大流派,在市民中最有名的是王艮的泰州学派,黄诚研究的便是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虽在市井中颇有名气,但却不被朝廷所容,概因其思想比较极端,当然这种极端是对于当权者来说。王艮作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最重要的思想便是“格物”之说,他认为“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正人必先正己,所有人都不例外,包括当权者。这与当时士大夫阶层要求百姓“正己”而自己却为所欲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泰州学派的思想不被当权者所容。

黄诚从泰州学派的思想中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无法让自己的治下民众致富,自然条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像自己一样的为官者出了问题。

这些是黄诚告诉陈华清的,当时陈华清听了还很感慨:“官场崩坏,为官者不坑害百姓已是善政,领百姓致富想都不用想。”

但真正令黄诚辞官的是他接触到了一个人的学说,那个人是李贽,这个人是个异类,被万历皇帝斥为异端的人,在他死后,朝廷将他的作品全部烧毁,并下诏:“尽行烧毁,不得留存!”可令朝廷想不到的是,越是想禁止的东西,它就越禁不住,李贽的作品在一些私密的圈子里仍旧流传,纵然批判的人占大多数,但李贽的思想仍旧流传开了。

而黄诚就在偶然的机会下从江南的同窗那儿得到了一本记录着李贽思想的小册子。黄诚以前也听说过李贽这个人,在京城他是个禁忌,没人敢谈论他,生怕惹上麻烦。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黄诚打开了小册子,第一句话就是“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说实话,这句话吓到了黄诚,让黄诚差点把小册子给扔了。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让黄诚根本没法接受“无父无君”的观点。

在静了两天心后,黄诚打开小册子,跳过了第一句话,直接看后面的内容。“当士人,实多恶也,而专谈至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些话引起了黄诚的共鸣,现如今当官者多为道学先生,满口仁义道德,却不肯俯下身子去看一看民间疾苦。

这本小册子黄诚整整看了半年,里面有些内容黄诚赞同,有些内容黄诚觉得太过激进,但不管怎样,黄诚是深深被李贽这个人的思想吸引了,甚至产生了一种去江南的想法,去诞生李贽这样人的地方看看。

当时黄诚比较年轻,有了想法以后便很快付诸行动,更何况由于种棉事件黄诚仕途已终止,故黄诚便辞官,带上自己的积蓄只身赶往江南。

江南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也是大明最开放的地方。在这里,黄诚见识到了什么是纸醉金迷,什么是挥金如土。在十里秦淮,黄诚见识到了人世间的两种极端,一边是由花魁引起的斗富,上万两银子随随便便就花去了,一边是为了几两银子,穷苦人家的卖儿卖女。

最后,黄诚来到自己的目的地泰州,在这里,他拜访了很多泰州学派的人,从他们那儿黄诚学到很多东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黄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虽说还未成型,但已有基本的轮廓。

江南地区虽然富庶,但物价极高,没过几年黄诚便囊中羞涩,不得不回老家四川。等黄诚回四川老家的时候,此时他已三十又五,已不再年轻,在外漂泊多年让他回到老家后把自己的那些思想埋在肚子里,从不往外说半句,因为他明白,自己的父老乡亲是多么的保守,说出那些话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自己的父老乡亲。

在老家,黄诚干的是教书先生,倒也自在,直到奢崇明发动叛乱,直到迁徙村民,直到陈华清的到来。

黄诚一开始跟着陈华清纯粹是报恩之心,但当陈华清在重庆卫设立街道代表、给人们分地后,黄诚感觉到陈华清的行动和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更坚定了黄诚追随陈华清。

而李家婶子的出现和她的表现也改变了黄诚以前的一些观念。在那本李贽的小册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未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即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当初黄诚读了这段话后还笑李贽为女人说话,弱了男人的气势。

但李家婶子扭转了黄诚的观念。李家婶子不是历史上的妇好、花木兰、穆桂英之类的女英雄,让人感觉很遥远,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并且还是在黄诚他手下做事的,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黄诚认识到女人确实能比男人更强。

同时,也让黄诚对李家婶子有了兴趣,而这种兴趣很快又转变成一种感情,这让黄诚感到一丝恐惧。要知道,李家婶子是个**,还带着两个孩子,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士大夫妻子的人选。

黄诚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多年不娶,就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一个志趣相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过年和黄诚往事(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