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宋道>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

这金人斩杀了使者之后,对东京城的封锁也是越加,虽然凭借水道勉强还能做到三日一报,但就算让黄杰实时得知了城内的消息他也不能怎样。

不过,也就在金军围城的当日,赵福金母女暂居的驸马府便已经进入了临战戒备状态,虽然她母女因为郑皇后的恩宠如今被留在宫中,不过已被黄杰经营多年的驸马府和马行街上的黄楼才是最后能保住母女平安的堡垒。

当初送赵福金母女回汴梁的虽然只有两个中队不过二百余人的黄州卫,但却借着转运衙门途经汴梁转运罐肉和替换黄家产业里负责演艺的黄州姬的机会,又暗中迭换了差不多五百人进去,至于武器装备方面则更不用说了,除了雷神炮之外,但凡是黄杰掌握的各式武器,驸马府中在就暗中预备了足够的量。

而且在黄楼里还特别驻扎了一队由高二姐率领的夜鹰女卫,若果事有变化,她们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杀入宫中将赵福金母女护送至驸马府。

又过得两日,于城外游弋的猎鹰倒也很快探明了金军杀使的缘由,却是使团得见宗望后,张邦昌唱白脸,秦桧唱红脸,一众被杀的随使反倒集体来唱红脸。据说当时先是秦桧声色俱厉的先来呵斥宗望,称东京有禁军百万,百姓也有百万,若是金军胆敢攻城,这百万禁军加上百万百姓都不用动手,一人唾上口唾沫就能把三万金军连人带马都给淹死,而且如今警讯已经传遍了大宋各地,上百万的勤王之师已经上路,到时候他们再来吐上一口唾沫,金军就可以在唾沫里游泳了。

等秦桧唱完了红脸的戏码后,张邦昌便出来唱百脸,说什么之前的张钰之事本是一场误会,金军来一趟不容易,不如大宋给一百万缗的军费做补偿,再把今年的岁币五十万缗一道带走,这事也就算了。

当时据说宗望听了之后也不言语,反倒是下令摆宴,请使团饮宴。似乎使团的人误会这事金人有所动摇,于是便在宴上有些放浪,酒酣耳热之下甚至欺宗望不通宋言,交流全靠舌人(翻译),竟也大胆当着金人的面编排起了金国的事来,更提及了阿骨打之死(黄杰咒杀版)和兄终弟及,甚至也将黄杰把阿骨打的长公主,也就是宗望的亲妹妹给拐带来大宋的事情当着宗望的面大说特说。

说知道,金国意图侵略大宋本来早已有之,宗望身为阿骨打二子,又是金军元帅,岂能不舍得花些时间研究宋言,忍无可忍怒不可遏之下,这才将一干随使一气杀了。更在弃尸南薰门后,派人送信给今上赵恒,要求大宋在原有的割让三镇的基础上,增加赔款一千万缗,还要求赵恒交出黄杰和完颜兀鲁,并限期十日,若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就要攻城。

看到这个消息时,黄杰也是震惊了!

本来这里面就没他什么事情,谁知道这一旁挨杀的蠢货不但丢了自家的性命,还把黄杰和兀鲁又牵扯了进去。

然而,也正在黄杰为此事纳闷的时候,也不过隔了五六个时辰,便有东京发来的八百里飞递到了黄州,竟然拿来赵恒发出的圣旨,要黄杰领着兀鲁火速赶赴东京。

瞧着明黄色的御笔圣旨,正常情况下就算明知道这是跳火坑,黄杰也是不能拒绝的。然而,也就在东京来使才近郡主府,没有半个时辰的功夫,一道从镇江发来的圣旨又接踵而至,却是赵佶这太上皇发来之意,要求黄杰携举家老少前往镇江随驾。

这一下,两道旨意也就发生了冲突,还没等黄杰做出决定到底是听今上的还是听太上的,两个使者却是在府门前打了起来。

很快,得知了消息的姚政忙也领着黄州现任的三衙上官匆匆赶来,顺带也拿来了刚刚才发到黄州的三道“镇江旨”。

所谓“镇江旨”,也就是赵佶在镇江发出的圣旨,根据姚政一道带来的消息,赵佶抵达镇江后,一面下旨迁调还居东京的亲近官僚来镇江,一面却对跟随他南逃的有功人员lùn_gōng行赏,大势“增秩赐金”,以致“行宫如市,有再任者,有进三官者,有召赴都堂审察者。恩赏僭滥,非散官之比也。”

使得如今镇江是“墨制纷然,专易守令,迁官赐报,略无虚日”,官员“惑于诰命并行,而莫知有朝廷矣。”

而且,蔡攸更是得势,竟然说动赵佶以其三弟蔡翛为镇江守官,对他封官许愿,改资政殿大学士。”

然而赵佶搞了这些之后还不满足,也不知受了何人的撺掇,前几日又通过行营使司和发运使司向东南各地接连发布了三道“圣旨”。其一叫《截递角》,意思是不许东南各地官府向都城开封传递任何公文。其二叫《止勤王》,意思是不许东南各地驻军开赴开封勤王,截留路过镇江的三千两浙勤王兵作为卫队。其三叫《留粮纲》,即不许东南各地向开封运送包括粮食在内的任何物资。

这三道“圣旨”无疑是事关重大,等于赵佶在镇江,赵恒在开封,而父子两人诰命并行,且由于赵佶积威日久,如今又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所以一时间接到这三道“镇江旨”的各地官府都傻了眼。

而此时,黄杰倒也明白了为什么老种为何说不动信阳军北上勤王,还险些被扣押是所谓何事了。

不过,不论此事是非如何,反正如今对他确实有力,当即黄杰便以“镇江旨”为借口,使人将东京派来传旨的信使乱棍打出了府外,他岂能听了赵恒这瓜娃子的话,自己跑去东京送死?


状态提示: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