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绝杀(求订阅!)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绝杀(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冈村宁次显然没有想到马峥敢这样冒险,作为日本有数的几个称得上是战略家的军人,冈村宁次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当苏东和河南前线发现中国部队的消息传到徐蚌指挥部的时候,冈村宁次紧锁眉头,分析完利弊之后立即给日军大本营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主要内容就是请求准许华北方面军南下突围,同时命令中国派遣军派出重兵北上接应。

但是冈村宁次的请求遭到了日军大本营的斥责,大本营方面认为华北方面军已经是大日本帝国在整个北支那最后一个桥头堡了,一旦华北方面军撤出安徽和江苏,那么岂不是向世界宣布日本人已经放弃了北中国吗,这是日军大本营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至于冈村宁次担心的问题,大本营认为现在皇军已经彻底占领重庆、成都等地区,再想一举攻克西康可能性不大,因为西康地区条件恶劣,而且战线拉得太长,因此决定让华中派遣军主力回援华北。

日军大本营如此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四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是实际上四川的绝大多数地区的道路都是极其难走的,就算是四川到重庆之间的道路也是极为崎岖的,因此日军到了四川之后,除了占领了成都等有限的几个大城市之外,其他地区基本上都还处于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

再加上日军不习惯四川地区闷热潮湿的气候,短时间内病倒了一大片,所以日军才萌生了停止西进的打算。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进入四川容易,但是撤出去的时候可就困难了。

川军虽然战斗力有限,武器装备也比较寒碜,但是这支部队却是中国最难缠而且还是最有血性的军队,没有之一。

日军自入川后,川军就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虽然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而失败,但是日军所占领的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在日军到达成都之前,川军已经联合四川最大的帮会袍哥会将成都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疏散了,因此日军在成都非但征集不到粮食,所有的战略生活物资都必须通过重庆方面支援。

更为重要的是,神出鬼没的川军在这里比华北的游击队更加难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所有进出四川的道路全部被挖毁,还有大量的桥梁被炸断,日军不管是徒步还是行车都很难行动。

华中的日军陷入四川不可自拔,而在河南前线,日军却是节节败退。

另外在江苏方面,马峥15万大军空降扬州,并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撒,甚至于已经威胁到了日伪江南统治的核心区域南京,引起了日伪军的极度恐慌。

由于马峥所部的疯狂进攻,不但给华北方面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迫使冈村宁次不得不紧急从武汉前线调集7个师团回援南京。同时紧急调第三舰队的主力镇守长江航道,以防马峥所部渡江。

更为重要的是,马峥所部现在已经对华北方面军形成了战略大包围,近三十万日军以及十万伪军陷入马峥所部的包围之中。

马峥所部的强大攻势引起了冈村宁次的极度不安,他觉得自己已经很重视马峥所部的威胁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该部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强大,早知如此冈村宁次说什么也不会对老蒋下手。

要知道因为有老蒋的牵制马峥所部才不敢轻易南下的,不然第一个对中共出手的人肯定是老蒋。现在正因为没有了蒋政府的牵制,所以中共方面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

冈村宁次不敢想象,要是华北方面军陷入了马峥所部的合围之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在兵力对比上,大日本帝国已经远远落后于支那人了,这几年的战争已经将支那人培养成了真正的战争机器,每每想来冈村宁次就感到极为恐惧。

不得已,冈村宁次只得再一次致电大本营,请求华北方面军撤兵。然而,就在日军大本营同意冈村宁次所部南撤的请求之时却赫然发现,马峥所部已经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完成了对华北方面军的包围。

此时摆在冈村宁次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所部南撤之路被堵死了,要想撤兵就必须突破马峥所部南面的防线。但是华北方面军要是离开了工事完备的徐州恐怕连半个月的时间都撑不下去,因此撤与不撤倒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留下来显然是不行的,要知道日军的主力现在所面临的困境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要是不撤到安全的地方,恐怕四十万部队幸存的不会超过十万,甚至还会全军覆没。

在纠结了几个小时之后,冈村宁次最终还是决定撤退。然而想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马峥所部的刺刀已经顶到日军的鼻子上了,只要日军敢撤,塞北兵团上百万大军绝对会压上来的,因此冈村宁次决定壮士断腕,只将主力部队撤出去就可以了。

在冈村宁次的命令下,8万皇协军以及5万刚从国内调到华北的新兵蛋子驻守徐州前线,原华北方面军最精锐的28万部队立即借增援扬州之名向东转移,冈村宁次的目的只是保住那28万精锐。

与此同时,冈村宁次命令海军第三舰队的主力立即向江苏连云港一线开进,协助华北方面军从海上撤退。

冈村宁次知道这是华北方面军最后的机会了,所以不但调动海军所有的舰船,另外还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强行征集了大量的大型商船和渔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绝杀(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