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不相信,安素的启蒙老师是净明。因为很多东西是净明所教,比如读书、认字。因为好奇净明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到底写些什么,所以她需要认字,学写字。两个小孩子经常坐在山门前那长长的阶梯上。一个在上面写字、比划、另外一个则在猜。安素猜对后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而净明则会一笔一划教她怎么写。儿童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惊人的,就短短学前的几个月,安素已认识并能工工整整地写好上千个字,就连古诗都能默写几首。那是之前爸爸教她念的,她念出来,然后净明教她写。村里与她同龄的孩子还在田地里玩泥巴时,她已开始趴在桌前画画,且能用文字把画的内容清晰表述出来,这让爷爷奶奶异常欣喜。因为二老的文化程度不高,在此之前,总在担心不知道怎么教育孙女。
二老知道孙女喜欢画画,但是从未正式学过。奶奶得知智善法师擅长丹青,便带着安素上山求师父收她为徒。智善法师早已认识安素,同意收下这个徒弟。从此,安素每天上山跟智善法师学画国画。
莲社是妙法寺专门供居士念佛的佛堂,最里面的小房间成了两个小孩的学堂,一个学丹青,一个学书法。里边简单地摆了两张桌子、两把椅子,再无其他。后来因为净明经常抄佛经,所以智善法师给他的桌上摆了个香炉。
安素不喜欢习书法,一笔一划反反复复地练习让她觉得非常枯燥,但她很喜欢看净明写字。香烟袅袅中,小和尚端坐在桌前,背梁挺直,神清气朗,那专注的模样经常让她看得提着画笔发呆。净明每次发现安素在看着他,总是抬起头冲她微微一笑,那笑容永远是那么云淡风轻。
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阵阵清香扑鼻,净明便不焚香,任由梨花清香从窗外慢慢飘入,浸润着莲社。一室芬芳中,两人偶尔相视而笑后,各自完成功课。
净明习隶书,智善法师说他的字写得端庄、圆润、飘逸却略显无力。安素听了很疑惑,而净明却只是笑笑。净明很喜欢抄佛经,不仅比师兄们都抄写得工整,而且凡是抄写过的经文他都能记住。这让安素觉得很神奇。她不禁怀疑净明的脑袋就像是以前家里那台被卖掉的三用机,什么都可以录进去。如果不是说不了话,她相信净明肯定能将那些经文流利地背诵出来。
她亲眼见过寺里的师兄诵经出错时,净明在一边打了个提示的手势。师父说经文都较长,刚开始修习的僧人在这过程难免会分心,即使是捧着经书也仍会有出错的时候,而净明却从未出过错。虽然他不诵经,但是抄写的经文只字不差,是个非常有慧根之人。
安素不禁好奇,诵经的净明会是什么样的呢?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小和尚一边敲木鱼一边诵经的画面,她忍不住笑了,突然很希望能亲耳听到小和尚诵经。
虽然安素上山是为了跟智善法师学画画,但毕竟是个六岁的孩子,所以两个小孩更多是在寺里玩耍。玩得最多的便是在山门口那长长的台阶上玩剪刀石头布,赢了的人往上移一个台阶。安素赢的机会多,每次当她隔着几个台阶遥遥地往下看着净明时,总是哈哈地大笑起来,而净明始终是朝着她露出明净的笑容。
老桑树上的桑椹渐渐地从白色变成红色、从红色变成紫红色,最后终于变成紫黑色。
那天一早,安素迫不及待地缠着爷爷给她摘了满满一袋。奶奶一边将刚从地里摘的新鲜蔬菜连同桑椹一并装进小竹篮里,同时不忘叮嘱她千万别将桑椹汁弄到衣服上,洗不掉的。奶奶的话安素不知道听进去多少,只顾点头。
进了寺里,安素把取出桑椹,把菜篮子送到伙房。伙房里只有净堂一人,接过菜篮,他笑着变戏法似的将两个青青的苹果捧到她眼前说:“来寺里烧香的施主留下的贡品,你跟净明一人一个。”
“谢谢净堂师兄。”安素笑嘻嘻地将苹果往两边口袋一边塞一个,两个口袋胀鼓鼓的,像是肚子上凭空长出来的两只耳朵,模样甚是可爱。她伸手往袋子里抓了一大把桑椹给净堂,让他尝尝自家的桑椹。
净堂接过桑椹,告诉她智善师父今日不在寺中。知道她要去找净明,又告诉她净明一早往寺后面去了。同时,叮嘱他们不能跑得太远去。
安素应了声便出了伙房,往寺院后门走去。很快,她就在后山的一棵菩提树下找到了净明。
两人坐在菩提树下,安素献宝似的将一袋桑椹塞给净明。
净明打开袋子,拿出一颗果子,冲着安素眨了下眼睛。
安素笑眯眯地:“没错,这就是桑椹。你快尝尝看。”
净明尝了一颗,开心地笑了。
安素颇为得意,“好吃吧?”
净明点点头。
“以后我天天给你带,今年的果子结得特别多呢。”
两个小朋友在菩提树下喜滋滋地吃着桑椹,全然将学习之事抛诸脑后。
这个地方安素也是第一次来。净明告诉她寺里有好几棵菩提树,是建寺时种下的,每一棵都有上百年历史,其中最大的就是他们头顶的这一棵。净明还告诉她,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佛的。那一天,净明还给她讲了许多有关佛陀的故事,可又是比划又是写字的,安素很多都听不懂,所以她几乎是一边听故事一边认字。这样听故事还真累,安素心想:如果小和尚会说话多好啊!也是从那时起,安素下了个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