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时代1958>第三百四十章 古巴导弹危机

距离古巴发现导弹一个星期,美国和苏联都在进行着相关的准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三个国家都接到了美国方面的消息,英国和联邦德国选择了支持美国。法国在表达了担忧之后也表示在适当的时候愿意和美国人站在一个立场上。

但处在巴黎的戴高乐在综合了阿尔及利亚的战况之后,觉得似乎旷日持久的事情可以一次解决了,于是做了一个有风险的决定。把消息泄露给媒体。

但法国方面的动作还是没有美国人快,肯尼迪在经过一个星期的等待之后,知道必须到了加码的时候了,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讲,公开宣布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从两天后开始对古巴进行封锁。此外他要求赫鲁晓夫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并威胁假如美国被攻击的话将进行强大反击。美国军队进入sān_jí警备状态,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约两百艘舰船围绕古巴。美国摆出核大战的架势,战略空轰炸机带核弹升空、战略核潜艇出海,全球美军处于核战备状态。美国战略空军的全面战备命令是用明码发出的。

明码电报发出,很快被苏联方面所截获,同时向国内询问的还有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多勃雷宁,因为根据早先的保密协议,苏联除了外交部长之外得知全部消息之外,其他所有外交人员都被蒙在鼓里。

“同志们,帝国主义已经发起了第一波的警告,我们的回应是什么?”赫鲁晓夫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周围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他希望在自己同志的身上,看到某种担当和力量。

“尤拉说得对,美国的反应最终是动用海军进行封锁。而我们必须首先突破一次这种封锁!”首先说话的是中央主席团的候补委员谢列平,谢列平和克格勃在此前专门谈论过这个问题,谢洛夫把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说过。专门提到过如果美国海军封锁,必须要突破一次给全世界的人们看看。

“不错。如果没有动作,会让苏维埃的形象受到巨大的打击!”勃列日涅夫开口说道。

赫鲁晓夫把目光放在自己旁边的科兹洛夫身上,感受到赫鲁晓夫的目光,科兹洛夫严肃的点点头,得到了支持的赫鲁晓夫立刻下令,“外交部、克格勃和国防部马上做好相关准备,这次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要突破美国人的包围网……”

很快。得到命令的戈尔什科夫元帅下令海军保持警戒,潜艇部队立刻离港,常规潜艇鞋带潜射核导弹ssn4出港,前往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集结待命,n级核潜艇编队前往加勒比海地区伺机到达古巴。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从国防部发布命令,靠近土耳其的敖萨德、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军区提高战备等级,军人休假取消、进入sān_jí战备状态。

“地方国家安全局和内务总局必须保持警惕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防止某些不法之徒散播谣言对苏维埃进行颠覆和破坏!”谢米恰斯内于当天对全国克格勃机关进行电令。

时间不长,谢洛夫接到美国方面的情报,得知了美军动员的力量。包括八艘航空母舰在内的两百艘船只、正在从美国各大军港起锚赶往佛罗里达、同时还有五个步兵师左右的陆军部队正在集结,至于空军的行动更快速一些,共计有六十八个战斗机中队已经到了那里。

谢洛夫到达克里姆林宫把消息对中央主席团进行了汇报。听着美国集结起来的力量,整个会议室里面鸦雀无声,美国的陆军力量从不在苏联的考虑范围之内,五个师而已,战斗力估计也不会太高。但八艘航空母舰和两百搜船只这种庞大的水面舰队,倒是苏联最弱的一点,古巴四面都是海,苏联的陆军使不上劲、。苏联的空军在古巴和这种规模的空军相比,也仍然是杯水车薪。但好歹还有防空导弹的支持。

“我们的核导弹,就是最大的心理震慑。美国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不敢乱来。”把美国调集的军事力量说完。谢洛夫这么说道。和历史上的古巴导弹危机相比,那就是苏联的军事力量仍然处在迷雾当中,和那次美国人很快就估算出了导弹数量不同的是,这次谢洛夫绝对有信心美国人仍然不知道苏联到底有多少导弹在岛上,u2侦察机确实很强大,但他也看不透大楼里面的情况。

“我是不会被肯尼迪的虚张声势吓唬住的,我在乌克兰打仗的时候,这个小家伙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赫鲁晓夫右手握成拳头加重语气道,“安德烈?葛罗米柯同志,告诉美国人我们是不会接受这种敌对行为的,这是朝着核战争的方向走……”

就在美国和苏联都在探讨如何让对方让步的时候,消息已经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不管是西欧还是东欧,是北约还是华约,都仿佛晴天霹雳得知了这个爆炸性的消息。早在波兰政府马上对波兰顾问团封锁消息,因为早在三天前,波兰顾问团已经决定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阿尔及利亚人民军的攻势已经开始了。

美国和苏联在古巴发生核对峙的消息瞬间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整个西欧国家的反响都十分激烈,泰晤士报以我们距离核战争从未如此之近的标题进行刊文,用悲观的语气分析了一旦爆发核大战的结果。苏联曾经放话英国不过是三颗氢、弹能解决的国家、法国稍微麻烦一点,可能需要五颗。

核战争近在咫尺,一些城市出现了小规模的骚乱,年纪大一点的人都不会忘记结束还不到二十年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章 古巴导弹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