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下南门
武陵这座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文明史可以一直追溯到6000年前,城市始建于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来人文鼎盛,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土资源,造就了这里成为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和茶乡。这里的山水风光秀美,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地貌俱备,生态环境优良,湖光山色秀丽,名胜古迹繁多。光是城市名片就有桃花源里的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华诗词之市、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等等。
武陵这里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因为在中部丘陵地区、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致使桃花源一带冬季易受冷空气袭击,会异常的寒冷。那条和我有着无数故事的沅江又称为沅水,发源于贵州山区,是这个省的第二大河流,在武陵的版图上画了一个半圆,流经桃花源,在武陵的德山注入洞庭湖。这座城市最著名的人物有国民政府的宋教仁、人民政府的林伯渠,有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还有那个争议颇大的丁玲和把湖南卫视带到一路绝尘、全国第一的欧阳常林,当然绝不能忘记那个唱手香香和那个会唱"绵羊音"的曾轶可。
可是最能让武陵扬名立万的是1943年的常德会战,国军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最后仅剩师长余程万率200余人突围(包括两名美国记者,其中就有著名的爱泼斯坦),几乎全军阵亡!而近年来投资一亿零八百万元,以2.92公里长的防洪墙为载体,修建了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的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不过我跟着那个胖胖的梁姐在武陵火车站走出来的时候,就能听见节奏感很强的流行音乐、看见挤得满满当当的公交车、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一家接一家的琳琅满目的商铺和戴着大盖帽的*察。有人在偷偷的往电线杆上贴野广告,有人在激情四*的和另一个人用武陵话对骂,还有人站在街边用听起来很**、似懂非懂的武陵话和女人调笑,就知道我又回到城市之中,就又闻到了那种由几十万人呼出的废气、那么多的大车小车排出的二氧化碳、无数的水管排出的污水和各家各户扔出的垃圾、各种扬尘和化学物质的混杂组成的熟悉的味道。
那种味道就和在火车、轮船和飞机上闻到的一样,都是大同小异。以前还有些地域之分、南北之别,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行,每一个城市自有的特色被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高楼大厦、铺上柏油的道路和十分雷同的公园所代替,那些蛛网似的里弄胡同和小街小巷统统消失了,那些庭院深深的小桥流水和杨柳人家似的普通住宅统统被拆迁了,剩下的就是那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感受了。
好在那个时候我去的时候,武陵还在处于那种**的萌芽状态,虽然正在开始城市化进程,可是那座城市还是很善良的向我敞开了自己的本来怀抱,我永远记得这一点。
2000多年前,武陵城外还是属于洞庭湖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汪洋一片,因为陆路交通闭塞,上自黔蜀,下至江浙鄂,绝大多数的人流、物流都要通过流经武陵的沅江各个口岸进行流转。因此,武陵市下南门一带因水勃兴、因商设市,成为当时城区最繁华的地带。下南门城门外就是著名的商埠大河街、小河街,城门内则是繁华的常清街、临沅街、大西街、汉寿街四大商业街交汇的大十字街。它就是武陵市至今仍方兴未艾的下南门。
悠悠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底蕴,浮华繁荣的财气和人气是这里注入的灵魂,是成就下南门品牌的独特魅力。这里有许多的历史典故、名人遗迹和神话传说;这里有许多的名街、名巷、名店、名品;于是,我就记住了道门口(衣巷子口,原武陵县道台衙门巷口)、汉寿坊(下南门十字街)、楚西名郡坊(**街南街口)、府坪(**街北街口)、水星楼、古城墙、鸡鹅巷和现在的步行街、中华老字号以及香辣扑鼻、**馋涎的牛肉米粉。
在人民路跟着梁姐下了公交车,从朗州路径直往前走,就可以看见一堵高高的、厚重的古城墙,还有高大、雄伟的城门。从城门穿过,就到了当时铺着青石板、靠在城墙之外的临沅街。那是一条很狭窄、很简陋,却很繁华的小街,因为从那里继续前行,就是高高的河堤。沿着建在河堤上的阶梯而下,就是那条令我魂牵梦绕的沅江。当时那里是轮渡码头的所在地运的码头。码头上停泊着无数的各种轮船,从客轮、拖轮到驳船、小划子,什么都有。而那条临沅街的繁荣就是因此而造成的。
很多年以后,有一个不相识的商人和我在羊城的某个酒会上相见,看了他递过来的名片才知道他是武陵人。实在忍不住就打听了一下临沅街的情况,才知道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那些残破的城墙早就被拆毁,取而代之的就是那条长长的诗墙。就把诗墙、外滩、沅江融合为诗墙公园。据说,那里被吹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