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佛经的伟大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
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这也就是所谓的三藏。经藏:是梵文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的是释迦牟尼的诸弟子所记载、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的内容,以及其后的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相关著作;律藏:是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应该遵守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论藏:是梵文ab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一些解说。
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也就是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信徒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一直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俗话说,佛学浩如烟海。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三藏十二部各种经典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有《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经》、《圆觉经》、《六祖坛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药师经》等等。这些就差不多了,基本上将禅宗和净土宗的主要学说几乎包罗万象、一网打尽。
佛经是佛陀智慧的结晶,是佛祖用大慈悲愿力的高贵人格和言行而产生的思想,二千五百年以来,佛教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融合,也经过先进理念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被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民众所修学,得利益无穷无尽,不仅促进了思想道德的建设,为推动人间净土**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使无数大众学习得益,离苦得乐,身心健康。
因为佛经最注重的是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也就是佛经里佛陀说出的我们应该怎么修行,我们的行动必须怎么去做,才会心与佛合,才能福泽无限。因此,佛经是教育我们用来修学的,而对佛学研究之后要化为行动才是真智慧,要能够开悟才是正确途径,自然就可以得成大富贵、大智慧,更能辗转利益、无量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这就是佛经最伟大的地方。
天知道我在宝通禅寺的那段时间读过多少佛学经典。
因为木青莲的原因,藏经楼的那些喜欢木姑娘的师兄为我敞开了那座充满佛教知识的海洋。我一直都很爱惜书的,也很会抓紧时间;我会在借出来阅读好,尽快的、囫囵吞枣的将那一本本的经书看完,恭恭敬敬的、毫发未损的还回去,然后再换一本。有些僧人感到奇怪,自然就会问我:"弘谦,你又不是僧人,读读经书不过就是在照顾木姑娘的同时混混日子,干嘛这样认真?"
我回答得很随意:"不管怎么说,多学些知识总是好的嘛。既然身在宝通寺,又有一座佛学院在身边,本来就是应该多读点书。就算是宝通寺不要,日后万一出去了,说不定还能在哪座寺庙里挂单呢。"
这句话不知怎么会传到玉林大师的耳朵里,把我叫到身边,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了我一巴掌:"想得倒美,宝通寺都不要的小拐子,哪个寺院胆大包天还敢收下?"
无言以答,只好自己乖乖的跪倒在院子的空地上去,如果不是弘律师兄救我,还不知要跪多久。后来,我经常因此受罚,罚抄经书、罚背经文、罚在寺院里值更,罚打扫卫生,就是很少被罚不吃饭饿肚子;有些时候出言不慎、得意忘形、手舞足蹈,肯定都会被大师打一耳光,或者用戒尺打一板子,罚跪更是家常便饭。跪下去的时候觉得很冤,好好反思一下就释然了,只能感叹大师事无巨细、法眼如炬罢了,对自己的徒弟要求严格罢了。
"本来应该是无怨无悔的。"我还是不明白,不过就是偷偷问过弘律师兄:"在宝通寺,师父一直以为人随和而著称,可是为什么偏偏对我为什么这样要求苛刻呢?"
"因为不管承认不承认,你和我一样,都是师父的徒弟,这是大家的共识,因为是师父的徒弟,要求严格很正常。"师兄对我一笑:"不过你也知道,师父动手打人闻所未闻,说了谁也不相信。这只能说明师父对你格外看重,这只能说明师父在有意思的磨练你的意志和*格,为你以后打下坚实基础而已。"
结果,当天中午我刚刚到菜地里除草浇水回来,就看见弘律师兄直**的跪在院子的太阳之下。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给我解释的那句有关基础之类的话。我就自然责无旁贷,赶紧在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