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清巨鳄>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文官制度

虚君立宪的文官制度与传统的文官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经过改革的英国文官制度,而正处于政党分肥制阶段的美利坚文官制度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

大清实行宪政之后,文官制度改革就已经是势在必行,不过为了稳定政局,实行平稳过渡,再加上北方大范围长达五年之久的罕见旱灾,文官制度改革被一拖再拖,迟迟未能施行。

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这一切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

英国的文官集团是一个独立于各个党派之外的职官团体,文官不参与党派之争,也不参与政党活动,如此一来,内阁的更迭对于文官集团的影响微乎其微。

文官的职责是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高级文官还必须随时为内阁大臣提供咨询,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这就决定了文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一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有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

这就使的文官集团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之为“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英国文官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

而大清传统的文官制度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情况下,内阁的每一次更迭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一次严重的官场地震,这不仅影响政策方针的连续性稳定性,官员也会因为朝不保夕而利用职权贪赃枉法,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结果就是导致各级官府人心不稳,效率低下,浪费公努。

奕卸任,肃顺组阁,各省大员无心政务纷纷以各种名目进京逐一送礼拜访新任内阁大臣,这一风气就是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引起的。

易正行对于文官制度改革酝酿已久,可谓是做足了功课,见的老爷子决心推动,自然是喜出望外,当即便道:“父亲的意思,可是先在陕甘两省进行尝试?”

进的书屋一直没吭声静静的听着他父子俩谈话的赵烈文此时开口道:“收复西北,陕甘两省算得上的前线,以陕甘为文官制度改革试点,会不会有失妥当?会不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易知足看向他道:“惠甫的意思,是再增加一两个省份做为试点?”

赵烈文点了点头,“学生窃以为,两江具有良好的基础,适合作为试点。”

“行。”易知足干脆的道:“行之尽快拿出一个试行方案出来,肃相下午到,你们先沟通一下。”

下午三点刚过,肃顺就进了镇南王府,京师兵变之后事情繁杂,一直拖到现在他才抽出时间赶来上海,寒暄着进了房间,落座之后,他也不兜圈子径直道:“依照国城兄的指示——收复西北在即,朝局不宜动荡,这次对保皇派的清洗算不得彻底.......。”

易知足摆了摆手,“立宪八年了,你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扭转过来,宪政制度下的政治斗争不推崇你死我活,赶尽杀绝,这次的清洗已经过于狠辣。”

肃顺心虚,眼神有些躲闪,赵烈文笑着解围,“很多东西已是深入骨髓,短时间很难改变,况且这次清洗主要还是针对西北叛乱。”

易知足没吭声,伸手请茶,自个却点了支烟,肃顺呷了几口茶,小心翼翼的道:“在西安之时,国城兄曾言要新增八个部门,增添十个国务大臣名额......。”

这是来讨价还价来的?易知足不觉好笑,当初他可是很不客气的要了五个名额,不过如今却是没有这个必要了,弹了弹烟灰,他才漫不经心的道:“国务大臣名不正言不顺,改称内阁大臣罢,此番组阁,所有内阁大臣都由你这个内阁总理自行安排任用,若有职位缺乏合适的人选,我再给你举荐。”

什么意思?肃顺大为意外,他可是清楚的记得,当初奕组阁,对方可是毫不客气的直接索要了一半的名额和职位,在西安之时,对方对于新增的国务大臣名额也同样要求对半分,如今为何突然变的如此好说话?难不成是在试探?

见他没吭声,易知足道:“肃相威望本就不及恭王,此番清洗又树敌颇多,在朝野官绅士民眼里又是以兵变上位,当借组阁之机,树立威信,扭转一下负面形象。”

有必要说的那么直白吗?肃顺暗自苦笑,况且就算对方一个名额不要,这二十三个内阁大臣名额元奇至少也会占据一半以上,他若真敢全部任用亲信,只怕连一届任期都做不满,“多谢国城兄体恤。”

说着他看向易正行话头一转,“行之是开年之后再赴京?”

“原本是如此打算。”易正行微笑着道:“不过,文官制度改革已提上日程,在上海怕是呆不住了。”

文官制度改革,这可是一篇大文章!肃顺听的一喜,“是仿效英吉利的文官制度?”

易知足点了点头,“肃相任期内,我国将逐步确立各项宪政制度,文官制度是重中之重,不宜再拖延,先在陕甘和两江试行,然后全国推广,也算是肃相上任之后烧的第一把火。”

“好。”肃顺朗笑道:“风声传出去,我也能稍稍清净些。”这段时间地方大员京师要员纷纷登门拜访,每日里会客都要持续到深夜,他是烦不胜烦,却又不能不见,一旦文官制度改革的风声传开,大多数地方大员都该打道回府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文官制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