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民族运动风起云涌,这不免会影响中国,届时,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极有可能会对作为国家精神领袖的皇帝是满人身份而不满,可能会出现他意想不到的情形。
顿了顿,他接着道:“共和的条件和基础比立宪更为苛刻,大清如今连立宪的条件和基础都无法满足,更甭提共和了,再则,共和制还有一个大问题,这次美利坚内战这个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若是南方最后取得胜利,美利坚必然一分为二。
咱们的情况比美利坚更复杂,一是疆域太过辽阔,二是境内民族太多,三是边疆皆是新附之地,若是采取共和制,容易为后世留下分裂的隐患,这可不附和咱们扩张的初衷。”
听的这番话,赵烈文似笑非笑的道:“既然立宪共和各有利弊,不如就实行立宪,至于皇帝,大掌柜取而代之,不就迎刃而解?”
“哪怕是虚君,这个皇帝也不好当。”易知足道:“咱们中国的情况很特殊,如果是象倭国的倭王那般万世一系,哪怕这皇帝是少数民族,我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立宪,但咱们中国的皇帝却是轮流做。
中国专制皇权的时代太长,后世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就有可能反对帝制,再则,要取清廷而代之,必然要爆发大规模的内战,我既不想将子孙架在火炉上,也不希望爆发大规模内战。”
说到这里他自失的一笑,“且别想那么长远,先走一步看一步,恭王有心推行宪政,咱们就先看看宪政是否适合,若是不适合,再推翻清廷推翻宪政便是。”
听他如此说,赵烈文不由的有些担心,法兰西就是帝制、立宪、共和反反复复,以至于大伤元气,若是大清也如此反复折腾,怕是危害更大,毕竟大清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见他脸有忧色,易知足知道他担心什么,含笑道:“惠甫无须忧心,有我在一日,咱们就不会重蹈法兰西的覆辙。”
两人正说着,林美莲进来禀报道:“大掌柜,醇郡王奕枻求见。”
醇郡王奕枻?七皇叔?赵烈文瞥了他一眼,道:“醇郡王应该是帝后一系的人罢?”
小皇帝祺祥即位,醇郡王奕枻颇受重用,而且明显与奕訢无关,确实应属于帝后一系,易知足微微颌首道:“请他进来。”说着他站起身道:“看来太后对于预备立宪很是抵触。”
慈安皇太后若是态度强硬的但对预备立宪,事情就还真有些棘手,赵烈文心里暗忖,跟着起身随着易知足迎了出去。
奕枻不是一个人来的,随行的还有南洋大臣倭仁和御史张盛藻,朝中大多汉员都支持立宪,但也有汉员反对立宪,这御史张盛藻就是竭力反对立宪的汉员之一,也因此进入慈安皇太后的眼帘,这次遣他随同奕枻一道来上海。
在院门口迎上三人,寒暄之后听闻介绍,易知足不由的多打量了张盛藻一眼,这人四十左右,有些清瘦,蓄着长须,看模样甚是儒雅,不消多想他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是反对立宪,否则也不可能跟着奕枻一道来上海。
几人寒暄进屋,叙礼落座,易知足便径直问道:“醇郡王怎的有暇前来上海?”
奕枻没兜圈子,开门见山的道:“此番微服前来上海,是特地为立宪一事而来。”
话一落音,张盛藻就接着道:“立宪是西洋之制,东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礼仪等大相径庭,岂能生搬硬套,在大清推行立宪?”
见他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易知足斜了他一眼,“张大人这是在诘问本王?”
“下官不敢。下官只是述说事实。”张盛藻神情从容的道:“立宪既不能裕国亦不能便民,却有削夺君权之嫌,实行责任内阁更是于国有有弊无利,倭国便是例证,倭国国王大权旁落,幕府掌权,国家败坏,民不聊生,大清焉能仿效?”
这家伙好口才,易知足也不屑与他辩,而是看向奕枻,“太后可有懿旨?”
奕枻缓缓摇了摇头,道:“我是微服前来,未携有太后懿旨。”顿了顿,他接着道:“新君年幼,太后监国,自有难处,若是推行立宪,太后即便是百年之后亦无颜见列祖列宗,镇南王能否拖延些时日,待的皇上亲政之后,再提立宪之事。”
易知足暗自好笑,如今立宪的条件本就不成熟,而且也不是他急着要推行立宪,不过,慈安这是不同意预备立宪,想拖延时间,待的祺祥亲政,那还的九年,他等的起,只怕奕訢等不起。
略微沉吟,他才道:“我听闻恭王上了个条陈,预备立宪,可有此事?”
预备立宪之事京师高层皆有耳闻,奕枻情知瞒不过,当即如实道:“确有此事,恭王倡议预备立宪,为期九年,俟皇上亲政之后再行定夺立宪与否。”
“九年时间,我等的起,元奇等的起,但大清等不起!”易知足沉声道:“国际局势尤其是欧洲局势每年都在发生变化,美利坚结束内战,必然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世界大国,称霸美洲,欧洲几大强国也将相继崛起,一场世界争霸战争已经为时不远。
大清即便无争霸之心,亦需有自保之力,必须乘着眼前有利的局面,快速发展,否则就有可能面对欧洲几大强国联手入侵,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君主立宪制度无疑是最有利于促进大清快速发展的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