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这天下之事,纷繁混杂,各地光景,大为不同。
值得说道的,一日之际,也有个千把来件,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这边永京城才论道萧暄并单璃在天香居顶楼商议沈贵之事,权且打住,只因着千里之外,承天郡中,正发生着惊天巨变,消息随着驿站快马,今夜便到了肃宗皇帝书案上,因此便就这一事说起,还是个头绪。
承天郡,隶属于楚州,乃是梁国富庶屯粮之地,自入夏以来,暴雨不断,水情堪忧,这几年朝廷大小诸事不断,财政捉襟见肘,未曾费心竭力维修河堤,加之历任官员大多混资历,贪钱两,领俸禄,亦未真正用心妥善处置,种种原因,导致汛情汹涌,终于在洪光十四年酿成大祸。
一月前,洪水呼啸而来,尽没村庄、土地,沿途河坝,竟是豆腐渣工程,未抵挡一二,便一溃千里。举目望去,一片汪洋。良田千顷,鱼塘百亩,毁于一旦,孩哭娘叫,狗咬鸡鸣,混乱不堪。水上漂浮着衣物器具、牛羊人尸,真是见不敢见,闻不敢闻。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树木时见连根拔掉,刹那间富庶之地尽成泽国。真可谓,黄水无情似猛兽,吞没百地泣鬼神。幸存着颠沛流离,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只一幅洪水横溢、庐舍为墟、舟行陆地、人畜漂流的惨状,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扶棺而走骇骨无存者,灾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号哭之声闻数十里...
这般大的灾难,除却天灾,尽是人祸!可悲耶!
灾情在第一时便由县令、刺史逐层上报,经由朝臣决议,肃宗下旨,即刻拨白银六十万两,粮食千车用以赈灾。
然而令人发指的是,这白银、粮食并未全数到达百姓手中,赈灾官员大多缺乏有效手段,经验空缺,盲目救灾,毫无准备,亦无谋划,再加之欺上媚下,左右勾结,将赈灾款物层层剥削,尽数吞吃,致使饿死冻死者成百上千。更加惨痛的是,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老鼠穿行,人畜感染,路途之上,皆是尸体,狗兽分食,乌鸦饱腹,恍若人间地狱...
如此之景,百姓焉有活路?是故暴动便在情理之中。
然而肃宗远在永京之地,天高皇帝远,加上官官相护,隐瞒至深,原以为这一月之前的事已是尽数安抚妥当,却不想愈演愈烈。
时承天郡有兄弟二人,一名黄恺,一名黄涛,祖上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平生好结交宾客,为人仗义爽朗。那黄恺本是个屡考不第的秀才,后醉心医学,有次入山采药,遇一年逾古稀的老郎中,以宝书三卷授之,习得瘟疫调理之法。
当下洪水肆掠,疫气流行,黄恺得此善缘,焉有不治病救人之理?遂广散药汤,为人治疫,自称“大贤医师”。而后求药者甚众,黄恺一人,委实忙不过来,便收医者百余人,授以药方,救治劳苦大众。
次后徒众日多,颇为归心。待不久,眼瞅着朝廷无情、官府无义,临近几郡县,流亡者不计其数,皆是食无粮,寝无屋,一片哀嚎。
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百姓怨声载道,对大梁朝廷愈发轻贱,举事之径,深入人心。黄恺倚着家族财力,又有着不低威望,乃聚众人于厅内,密谋造反,先设十二将军,皆招兵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十二候,乃奉黄恺为天王,黄涛为地王,讹言:“大梁必灭,天王当兴;上承天意,下顺民心。”
黄恺遣其党吴元逸,暗赍金帛,上下打点,结交中涓朝官,以为内应。黄恺与弟黄涛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得,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我等应天而生,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方,岂可无所作为,任人宰割?”黄涛闻言,深以为然,请愿甘当马前卒。
遂黄恺一面命黄涛私造兵甲,约期举事;一面使仆从马周,驰书报郡县世家大族,争取支持,更添虎翼。
不料,马周乃径赴大族途中告变,有人密告衙门,黄恺突闻此讯息,知事败露,不再迟疑,星夜举兵,自称“应运天王”,黄涛称“承意地王”,在承天郡首府岳城诛贪官,杀兵吏,开粮仓,放官库,申言于众曰:“今大梁气运将终,大圣人出。吾黄恺得天庇护,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以享安福。”言讫,四方百姓,皆欢呼雀跃,从黄恺反者八万之众,贼势浩大,周遭官军望风而靡。
是故起义之师,愈发壮大,邻近郡县灾民纷纷附庸。
不过几天,黄恺破南阳,占江口,大败围剿官兵,羽翼渐丰,手下士卒达到十五万之多,占据承天、南阳、江夏三郡,尚还不停扩张,朝野震骇,百官彷徨。
是日,夜幕已深,肃宗得了消息,直呼三声,“贪官误事,乱民误国”,霎时急火攻心,喷出一口逆血,晕厥过去。
直至一个时辰后,肃宗方在冥冥之中醒来。
寝殿内围成一圈的御医们如释重负,急急拂汗,心下大安。
“来人,快去...召...议政亲王,丞相国公,六部尚书及禁军...统领进宫见朕。”肃宗勉强支起身子,不去过问自己病情,拼尽气力,断断续续道...
话说皇帝已是怒不可遏,做臣子的怎好生怠慢,诏令一路直出了宫门,加急往各家奔去。
各位大臣得了令,皆是措手不及,连忙穿戴,觐见天子。
整个皇宫禁城,似是笼罩了一层灰蒙蒙的厚雾,压众人心头,抑郁难解,今晚又是一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