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宣和画卷>第二十六章 行路忽闻宋公明
文端这个人,萧庭和徐清所拥有的身份,是不必畏惧的。他们对待文端先生更多的是一种尊重,对待长辈的一种尊重。

陆文端就算是以前再怎么显赫,现在也只是一个赋闲在家的老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尊重的,只是他以前的身份以及陆家的地位而已。

陆文端只是整个大网中的一个分支脉络,而楚风,又是这个分支脉络中更小的一个细碎分支。

萧庭这样的人不会刻意去得罪他。因为这种得罪虽然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实际性质的伤害,但却也同时不会带来任何意义。

他们从下受到的教育,就是绝对不去做这种事情。

相反的,正是因为楚风的身份比较低微。萧庭这种“折节下交”,甚至前些日子大张旗鼓的“负荆请罪”,反倒成了一种十分风雅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一旦被传开,大家只会夸赞萧庭和徐清礼贤下士,很有度量。这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了。不过是放下几分面子就好,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楚风这个人的真正态度。轻视或许是有的,真正看不起倒也不至于。

他们也不是蠢材,自然明白能够让陆文端这种一代纂刻名家收做徒弟的,当然有一些能力。

只是对于萧庭来说,这种能力,与身份、背景、血统、资历等等事情来对比的话,重要性实在有些微乎其微了。

他们与楚风来往会体现出自己的风度,而楚风与他们往来。最起码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这本身就是一件互利双赢的事情……

“之前听我父亲说,山东那边的流寇似乎还有些能耐。为首的一个好像姓宋,叫什么宋江的,领了一些人在那边作乱,当地官府想要打压,但似乎收效甚微。”

依旧谈笑着拾级而上,楚风隐约听到前面两个人正在闲聊的话语,微微怔了一下。

“嗯,我也听说了,官家派了我二伯父去镇压。前日刚出发。也就是名头闹得有些厉害,我听二伯父说,也不过就是三十多个人,领着当地的一些匪盗聚义。在一座山上占山为王而已。不会成什么气候的。”

“是‘水泊梁山’吧?”楚风快走几步,提醒了一句。

“咦,好像就是这个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那人愣了愣,回头看了楚风一眼,在身边让出一个位置来。

楚风快走一步跟上,笑了笑:“也是道听途说而已。据说为首的叫做宋江。宋公明,手底下有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聚义,准备‘替天行道’什么的。”

旁边几人闻言,一时面面相觑,转而也都纷纷笑了起来:“楚兄在哪里听说的?竟说的有模有样的,‘替天行道’么?难不成想学汉末的黄巾军?那一百单八将又是怎么回事?”

楚风笑着解释:“天罡三十六员,地煞七十二人,共一百单八将。”

“真的假的?”徐清也从不远处凑了过来,表情一惊一乍的,“怎么说得跟真的似的?”

《水浒传》里的叙述当然是不尽不实的,不过楚风的确没想到,原来宋江已经开始起义了。那么,方腊起义是不是也会很快到来?宋江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被招安?战方腊的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这些疑问,在楚风的心里如同暗流一般涌动着。

在这样的年代里,如何好好的生活下去,又让身旁的众人也得以安安全全,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都是传闻而已,真真假假的,谁分得清。”楚风笑着道。

“没有那么夸张啦!”真正知根知底的人笑着开口,“我二伯父跟我父亲详谈了些,我在一旁听了,但是听的不多。去年山东那边遭了旱灾,滋生出了一些流盗,也就是几百人的样子。人数不多,但是流窜的太快,当地官府想要一举剿灭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结果前些日子,从那边的知州府上传来的消息,似乎是那些流寇集结到了一处去,占山为王了。事情报到官家那里,官家便派了二伯父去剿匪。都是小事情了,想必一两个月就会平息的,算不得什么。”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看起来有些放心。

楚风在一旁看着,只想着《水浒传》里的桥段,心想宋江起义的过程在然被夸张了不少,但既然能够变成后人原型,恐怕也不是这样简简单单就会被镇压下去的,恐怕要比大家所想的困难一些。

水泊梁山在山东那边的话,说实话,离这东京汴梁城其实并不远。也不知道会不会对这边有所波及……

再细细去想,楚风又不免自嘲一笑,觉得自己想的实在太多了。这里怎么说也是京师重地,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世研究艺术史的时候,徽宗的不少是事情都听说过,狎妓的、臣虏的,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但是并未听说皇帝本人跟梁山好汉有什么干系。打进京城来,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太小了。

只是,既然宋江他们已经在梁山聚义,平方腊的事情不知何时就会发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前后的时间并不太长……看来,应该往杭州去信,催促刘正卿早些进京了。

他们在这边说着有关宋江的事情,而这七八人中,有另外两个人,远远的坠在后头,一面慢慢的走,一面低声说着什么。

“子墨,你说这个楚风金秋也要考画院的,你可曾见过他的画作?”

徐清便是这二人之一,这时候远远的看了人群中的楚风一眼,微微一笑,笑容倒是简单:“未曾见过,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章 行路忽闻宋公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