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明阁臣>第二百七十章 丹徒县五

他们身穿简陋的蓑衣,望着根本没有停下趋势的暴雨,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担忧。

经过一番攀谈,陈瑀知晓这些人是牛家庄的佃农,暴雨阻碍了收成,他们今年根本无力交租,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祈祷着上天快些停了这该死的暴雨。

这些人去年便已经欠了地租,只是希望今年夏收之后,能将欠租还清,虽然日子可能会过的紧巴点,但是也无所谓的。

可是今年这场雨之后,别说去年的地租,怕今年的也交不上了。

无力交租的后果,就是逃亡,逃亡之后便又是涌现出一批流民。

其实这些人原先都是牛家庄土生土长的农民,和村东头那边拥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一样,他们曾经也拥有自己的土地。

至于为什么会成为佃户,他们支支吾吾的,也没有细说。

陈瑀见他们兴致不高,安慰了几句,便和房小梅、沈飞朝村东头走去。

等他们走远后,那几个佃户才反应过来,相互问道:“你们认识他么?”

众人皆摇头,然后开始众说纷纭,有说是知县下乡体察民情的,有说是读书人了解民间疾苦的,有更厉害的说是哪个王爷国公来看地的,怕说不得又是哪家国公爷看上村东头那几块地了。

良久后有位猛士道:“会不会是皇帝微服私访?”

当然这些陈瑀听不到,他们行走的很慢,泥泞路很滑,有几次陈瑀差点没站稳摔了下去,这一路过来,三人身上皆都沾满了泥土。

村东连接着河道,这里受灾更加的严重,那些小民们此刻正在修缮河堤,可是纵然他们如何卖力,都挡不住洪水肆意的侵犯。

汗水和雨水混杂在他们的脸上,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小孩,都在翻着泥土,不断的堆积河道两岸和田埂两岸,田埂内的积水根本无法通过地势的高低放出去,他们这些田地势本就处在低洼的地段。

无奈之下,只有人工的将水从田埂内运出去。

他们全身上下脏的犹如泥人一般,不过这些他们都不在乎,不知劳累了多久,有妇女揉了揉腰站了起来,从田埂上端着一壶水自顾喝了起来,然后端着水来到还在劳作的男人身前。

男人并没有喝,将水递给了孩子。

孩子们都不是很高,有些孩子站在田埂内,水已经到了胸口。

这里没有什么好雨知时节,也没有什么闲看雨水落,显示是残酷的,这里更加的残酷,他们努力的守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点希望。

陈瑀走了过去,手中拿着农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

有小农见到陈瑀后,奇怪的问道:“这位兄弟是村西头的?面生的紧,没见过呢!”

陈瑀爽朗一笑,他现在满脸是泥巴,也看不出原本白皙俊秀的脸面,不然小民如何也不会相信他是和他们一类人。

陈瑀道:“是啊,以前都在外地务工,这不回来帮忙了,哎,这该死的暴雨,今年地租怕是交不上了,我们也在合计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怎么说你们也比我们要强多了,最起码还有自己的地。”沈飞也笑呵呵的加入到务农队列之中。

就连平日里特喜欢干净的房小梅,此刻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看到这种情景,怕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软起来。

尤其是见到那些小孩子,整个人怕都没有麦穗高,却依旧在这里帮助父母的场景。

那小民听了沈飞的话叹了口气,然后对身旁女人道:“回家打几碗清水过来给这几位兄弟喝上一口。”

等妇女走远后,汉子才道:“这地……不提也罢,也经不了多久了!”

“怎么?”陈瑀好奇的问道,“听祖辈们说,你们这里每年的收成都还算可以的啊。”

这些话都是陈瑀瞎编的,就算错了,他也可以说自己常年在外务工,对这不太了解。

不过看样子是被陈瑀蒙对了,就听汉子道:“每年的收成可观是可观,可是你不知道啊,每年夏收之后,国公家的土地徭役都会假名到我们头上来,除此之外,你们村西的税赋哪年不是按到我们头上?官府在征收之后,大部分被“淋尖踢斛”掉了,真正能到我们手上的根本就没几个铜子。”

看来哪里都逃不过这个古怪的现象,飞洒、诡寄,官府定额耗损,最终所有的税赋徭役都转嫁到这些真正的百姓农民身上,士绅们如定国公之类的,则甘之如饴的享受着别人的成果。

而这些人有苦也难说,因为帝国社会普遍都是这种现象,各县士绅只要勾结上了典史,这些百姓就活脱脱的等着被剥削了。

前面介绍过,县太爷根本不可能搞什么上山下乡、微服出巡之类的事,能接触到这小小民的,顶了天了就是典史。

典史在他们心中,那就是老大,典史这种不入流的官,你想让他们有什么远大的理想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定然也是和士绅勾结,剥削贪墨百姓的成果。

有记录说,正德年间,一户农家一年两季两亩良田收成,合粮食约六十石,最后真正拿到手的,却只有六石不到,这恐怖到了什么程度,百姓能在这个环境下生存下来,当真是不易。

或许你会问,既如此,为何他们不上奏?好么,那就先来看看他们能上奏给谁?

有明一代,乡间推行里甲制度,定一百一十户人家为一里,有丁粮最多的十户人家当为里长,里长每十年一轮换,他们负责一里人家的徭役赋税,并负责


状态提示:第二百七十章 丹徒县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