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的东京汴梁。
那时的汴梁被称为:繁华竞逐,富贵豪奢的天下第一大都会。汇集着无数富商巨贾,达官勋贵。
金城郭氏就是其中之一。郭家二孙女舒窈出生那年正值大中祥符五年。当政的官家是被后人称为真宗的大宋第三代皇帝赵恒。此时大宋跟北边辽国的仗已经打得差不多,澶渊之盟也签订完。而西边的李元昊还是个正换奶牙的小破孩,西夏建国还且是没影儿的事。
正是太平安逸的时候。
汴河上的船只络绎往来,商贾繁荣。安邑的枣、江陵的橘、陈夏的漆、齐鲁的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运不来。所谓盛世滋丁,百姓安居,在汴京各色各样店铺鳞次栉比,通宵营业。太平车轮和三桅货船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为汴京送来源源不断的姜桂藁谷、丝帛布缕。甚至鲈鲐鲰鲍、酿盐醯豉、米麦杂粮。只要有需要,去集市转一转,必然可从各行当叫卖声寻到你找的东西。
郭舒窈就在这个年代里平安地成长到六岁。六岁孩子大脑发育得越发完善,已经开始懂事记事。可小舒窈却在此时震惊地发现:她居然是个有上辈子的!一个生活在科技文明时代的上辈子,出门有地铁,远行有民航。连对她这种忘记喝孟婆汤的事都有专业术语,叫穿越。
穿越?听上去挺邪乎。不过她穿都穿了五六年了,现在想起来还能咋?爱咋咋地!既来之,则安之吧!
舒窈经过一番心理建设,回过头来安之若素将小手放在姆妈手心,由她领着去给祖母去请安。
舒窈的祖母柴氏是个不得了的人儿——后周的郡主,世宗柴荣的侄女,恭帝的姐姐。天潢贵胄的一位主儿,打进了郭家大门,她就把老公当成了一块高地,严防死守任何可能出现的敌人。这样捍卫的结果就是:任平卢节度使郭崇位高权重,气度斐然,可到了也没有一个女人敢和他飞云一度,暗送秋波。舒窈的大伯郭守璘和父亲郭允恭都是嫡出,一母同胞。兄弟俩正儿八经手足情深。
舒窈挺佩服她祖母。能在纳妾成风,蓄姬成尚的当下顶住压力,有能力有手段坚决贯彻一夫一妻制,祖母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不过现在老太太生病,从入冬开始就没出过门,一直躺屋里养着,只有小辈儿们去看她的时候,老太太才视情况打起精神,睁开眼睛跟人逗逗闷子。
这其中舒窈就是得她格外偏疼的幺孙女。老太太孙儿辈的孩子有十五,除却夭折三个,剩下诸人中就俩女孩儿。大孙女舒宜,去年就已出嫁去钱家做人妇了。眼巴前只有舒窈这一个小丫头,物以稀为贵。再说,常言道:小儿子,大孙子,老婆子的心肝子。舒窈她爹是小儿子,舒窈又是她爹的老来女。在她之前郭允恭生了六个儿子,到五十岁才有她一个女儿。看得比眼珠都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连舒窈那些侄子们都疼妹妹一样宠着她。她是真真正正被全家娇养的一朵花苞。
好在这枝小花骨朵够淡定,没有被养歪成飞扬跋扈的刁蛮女。她到祖母暖阁的时候,可以端端正正给祖母问礼,听叫起后才偎依到祖母身边挨挨蹭蹭与她说话。
祖母摸着她小脑袋问她:“囡囡今天跟先生学了什么?”
“先生叫阿瑶写字。”舒窈讲话奶声奶气,缓缓的,慢慢的,让人听在耳里感觉又甜软又舒服。
“都写了什么?”
“写了阿瑶的名字。”
“那囡囡会写了吗?”
“会了呢。等奶奶好了,阿瑶写给您看。”
舒窈趴在她的床沿上,煞有介事地承诺。老太太揉揉她头发,把她扎的小鬏鬏捋顺扶正,笑道:“那囡囡要好好习字,能通文墨将来才好聘书香之家。”
舒窈仰脸笑眨了眼,瞧着老太太欢喜模样,她愣是没忍心提醒:奶奶,囡囡今年才六岁,离及笄嫁聘还早着呢。
“囡囡知道什么是书香之家吗?”老太太循循善诱地问。
舒窈抿抿嘴低下头,长睫毛忽闪忽闪扇了两下,无比捧场地摇摇脑袋,配合道:“什么叫书香之家?”
“书香之家呀?就是世代读书,诗礼传家的门第。这样的人家清贵,出读书人……”老太太不急不躁,按着时下情形向小孙女灌输着士人崇高的理念。说到半途时,舒窈的大伯脚步匆匆走了过来。见侄女跟母亲聊得正高兴,郭守璘愣了愣,弯腰抱起舒窈交到姆妈怀里:“快将囡囡带去一旁暖阁,马上有贵人驾到。”
姆妈慌忙应是,也不等舒窈反应过来,就抱起她疾步避走。
舒窈乖巧,窝在她怀里不吵不闹,只搂着她脖子脆生生问:“是谁家来人,怎么都不用上拜帖?”
“这个奴婢可不清楚。想来或许是老封君娘家来人?”姆妈温和地望着舒窈,将她安置在暖阁后嘱咐,“二娘子且在暖房稍坐,奴婢让下头人给你煨碗鸡汤来。”
“你去吧。我不乱跑。”舒窈从容容回答后从小炕的楠木匣子里取出她的白玉九连环,低头专注摆弄起来。这方九连环是舒宜送她的六岁生辰礼。舒宜出嫁以后两姐妹见面次数比不得以往。舒宜心里还记挂着小堂妹,经常派人送些坊间流行的好东西给她。时下九连环正是风尚,民间孩童几乎人手一套,一些官宦之家的闺阁女郎也开始跟风而玩。为免用九连环做生辰礼寒酸,舒宜特意找工匠拿整块羊脂玉凿刻挖镂,成形后在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