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黄巾教众归汉檄》就是完全给汉室洗地的玩意了,当然,说白了整个一系列檄文也都是给汉室洗地的。
汉室的问题根本上不在于黄巾起义,而在于地方豪强势力积重难返。
不过,这个是根子问题,从刘秀开始到最后汉室结束,乃至是后来世家崛起一直坑魏晋、隋唐等等,大宋的士大夫,大明的地主豪强都是如此,作为统治阶级的‘同类’,完全是同阶级的盟友,谁取代谁都是正常的事情。
这个问题完全不考虑,就说眼下的问题,无疑就是因为刘宏近年来的各种荒唐事情导致的民不聊生的问题,致使民心大失,这才使得黄巾有这样的市场。
所以作为冉闵既然要给汉室背书,自然要把这个问题搞定。
这一套的说法下来,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套路也很简单,刘宏归根到底还是天命所归,虽然说这段时间做了很多让百姓过不上好日子的事情,问题却不是出在刘宏身上,实乃是恰逢劫运命数时期。即便是如此,他们家天界的祖宗赤帝也派遣了麾下神祗临尘警告,这一年下来,劫运之期已经过去了,而刘宏也已经有所转变,就连天公将军都已经完成任务回去复命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告黄巾教众归汉檄》就是以其赤帝麾下荧惑宫护法天王的名义发布,号召大家重新归附汉室的统治。
人家说的很明确,不管怎么说,汉室依旧是天命所归。黄巾不过是人家祖宗派下来吓唬吓唬后代的玩意,各路人马也不过是当年的失败者而已,还都等着获得汉室正统的认可,成为天地正神呢,老百姓所能依靠的终究还是汉室。
另一方面,这篇檄文还要给百姓吃下定心丸才是重点。
古往今来,造反谋逆无疑都是死罪,这个问题对所有黄巾来说是不可避免需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现在并不是谋逆不谋逆的问题,汉帝乃是‘天子’,那也是天帝之子,君权神授,咱们黄巾义军不过是响应天帝神祗的号召,只能算是帮主家执行家法打了家里的公子,公子你再怎么也不能因此就宰了执行家法的家仆吧?毕竟家仆只是听了主人的命令。当然,除非你承认自己和主人(天帝)不是一家的,那就没办法了,你汉帝自己承认不是天命之子,那就拜拜喽。
《告黄巾教众归汉檄》通篇内容不外乎劝导黄巾信众重新归附汉室的话。从方方面面说明归附汉室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众多大儒、各家能人背书,内容写的自然是极尽忽悠之能,看了不被劝服的估计不会有多少。
那么,问题来了。
冉闵这么做究竟有什么回报呢?舍己为人的民族英雄?为了汉室的复兴甘愿放弃自己义父那庞大的黄巾大军?
即便是鲍鸿对冉闵这个人有所了解,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也不相信他会这么做。
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大片檄文传来的还有汉室方面的文书,给各路将校传达了对于冉闵的‘回馈’。
汉帝刘宏封嫡长子刘辩为北平王,封国为幽州北平郡。
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隶属于幽州刺史部。
众所周知,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
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东汉王国制度与西汉后期一致,国与郡等,唯改太守为相、都尉为中尉,另置傅领王府事。
然而刘辩的这个王爵却是不下于当初高祖皇帝时期的王爵权势。之所以给他这个权势,不是说要他做什么,或者说不怕他造反等等,纯粹是政治需要。
因为第二条就是冉闵为幽州太守,兼领北平国相。渔阳侯,号武悼天王。号为天王,实为侯爵。
这两条命令结合起来,明眼人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就差直说把幽州交给冉闵了,甚至这个权限比所谓的州牧都要大。
虽然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还没有提出来,但是要说这些人不会玩这套可那就太看不起他们了,权臣的这一套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那都有人玩过。
而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冉闵做这个权臣,去通过掌控刘辩来达到拥有独立权限的目的。
这个蛋糕之大,可谓是骇人听闻,也难怪冉闵要挖空心思给汉室背书了。
刘辩是什么人?那是实实在在的刘宏嫡长子。虽然说灵帝不喜欢刘辩,而喜欢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刘协。群臣奏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认为刘辩行为轻佻,没有帝王的威仪,不适合做皇帝,想立皇子刘协为太子,但因何皇后在宫中受宠,而且何皇后的兄长何进任大将军并在朝中位高权重,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决。
问题是这都不是事,真到了那个时候,刘宏死了,还不是何进直接上去就把皇位继承下来了?
哪怕是到了地方上,刘姓宗室都可以说有继承权,嫡长子还能因为在地方上就剥夺了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