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一世富贵>第200章 营田务

三月二十四,殿试唱名,徐平侍立两侧,听到李觏位列一等二十八名,出了口气。ra.

这是皇上赵祯亲政之后的第一次科举,极为重视。对这些新进士的期望也高,授官之优厚算是达到了一个高峰,高于天圣进士,也高于之后的历届进士。

今年进士与天圣八年一样,共分五等,与徐平当年的六等略有差别。

状元张唐卿,榜眼杨察,第三名徐绶,都为将作监丞,通判大州。

四五名苗振和何中立,授大理评事,节度签判。

第一等的六名及六名以下,皆授秘书省校书郞,知县。李觏刚好在这个层次,一出仕就任亲民官,而且本官是京官,虽然是最低级的京官,也算是很不错的起点。

其后的二等为两使职官,三等初等职官,四、五等为试衔、判司簿尉,都是选人。

与当年徐平的天圣五年进士相比,多了四五名的节度签判,但后边的一等进士本官比当年文彦博等人的大理评事低。因为天圣二年的时候赵祯在孝期,未进行殿试,是以省试名次定等第,所以天圣五年他第一次殿试的进士授官也优厚。

但以徐平前世那不多的历史知识,看遍这届进士的名字,竟然没有一个有印象。这与天圣年间三届进士人才济济的情况形成了极大反差,徐平都有些不太敢相信。或许这才是历史的常态吧,大部分进士其实都默默无闻,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本就是极少数。

被徐平很看好的张方平没有参加这届科举,而是全力准备四月的制科考试。制科与进士科的考试要求有很多不同,像富弼那样可以在两者之间随意切换的人物,多少年都出不来一个,不能作为正常现象。

唱名结束,新进士还有授袍笏和伏閤谢恩的仪式,徐平这些人便提前出了崇政殿。此后一个月内新科进士的好多仪式都要徐平这些人参加,壮壮朝廷声势,也给新科进士们做个榜样。这些庆祝仪式都是庆祝的人很尽兴,围观的人很无奈。

今天徐平就感觉出来了,这种时候站班真不是个好差使,看着新科进士们激动万分的样子,围观的官员却早已没有了这份激情。想起自己当年还算是个冷静的,唱名的时候还是激动得心怦怦直跳,现在却早已没有了那份感受。

李觏家穷,来京城的时候只是向亲戚朋友们借了路费,接下来的谢恩银和期集的费用他是掏不起的,全部都着落在徐平的身上。出门的时候,徐平给了他一百多两银子带在身上,算作今天的花销。没有徐平的支持,李觏得到处去借贷了。

除了李觏,这届进士还有两个人,徐平受别人所托加以照拂。

一个是状元张唐卿,韩琦托过徐平。张唐卿是青州人,在韩琦中进士之后通判淄州的时候曾去拜访,深得韩琦赏识。如今天圣五年的进士,徐平的官位已经高高在上,有足够的能力提携别人了,同年们有这种事情,基本都托到徐平这里来。

另一个是文彦若,文彦博的同父异母弟弟,中的是第三等,当初授初等职官。虽然文彦博的父亲文洎此时任三门白波发运使,也是中等官员,但比徐平这样的侍从近臣还是差得太远,在朝里并不能说上什么话。

此时的文彦博以太常博士通判兖州,是徐平多少年前任的官职了,还没有得到召试学士院的机会,比带着馆职任开封府推官的韩琦都还有些差距。而另一个同年包拯,此时还在家里奉养老母,没有出仕。状元王尧臣守丧,赵概知洪州,赵諴知汝州,吴育通判苏州,这就是天圣五年进士中的佼佼者如今的现状。

徐平以右司郎中,龙图阁待制任盐铁副使,远超出众人之上,是当然的核心。

范仲淹与徐平并肩走在一起,出了东华门,对徐平道:“云行前天上了在开封府新设营田务的札子,隶三司属下。事情虽然可行,但营田务向来都隶州县,现在转隶三司,是否有些不妥当?”

徐平道:“范待制这话说得有些差了,地方的营田务虽然归州县管,但账籍考课一向都在三司。无非是三司不管地方,委托州县管理罢了。开封府属县都离京城不远,三司可以直接管辖,委托地方反而不便。再说开封府事务繁杂,不管是开封府衙,还是诸县镇公事提举司,都没有那个精力办这件事,还是不麻要烦他们的好。”

范仲淹点头:“这样说也有道理,那租税怎么办?”

“既然不隶地方,租税自然是比照民田一样照交,不让开封府亏了租课。不过差役就免了,地方上这也是客户,不服劳役的。”

以前的营田务都在外地,本就是由知州知县兼着提举,收入也直接算到地方收入,三司只是记账而已,也没有什么赋税差役的问题。在开封府直接由三司管理,土地是开封府的土地,收不到税对开封府的官员考课不公平。当然徐平也可以直接免营田务的税,不过是三司从账上给开封府抵了就可以,但那样对营田务的官员不好考核,还容易形成独立王国,想来想去还是一样交税。这样一来,多了地方官府的监督,管理也不麻烦。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大宋的祖宗家法,很少给官员专权的机会。就是当年徐平在蔗糖务,也是有韩综这个同提举,他是负有监督责任的。这种做法的好的地方,也有掣肘太多不利天官员做事的地方,有利有弊。

范仲淹沉吟不语,不服差役,虽然法律上有道理,但总是对


状态提示:第200章 营田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