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支白烛已燃了半截,像是一个哭瞎了眼的妇人,孤然落在那里。蜡油淌下,凝固成臃肿的油衣,它看起来教人伤心。
烛光下,皇帝的眼中泪雾浓稠。
君王好久不曾这样伤心过。
“就这些?”皇帝掐紧了指甲,面上只是波澜微起,他问道:“长公主没再说什么?”
老宫女忽然跪下。
皇帝看着她。
“陛下,”老宫女悄悄擦了擦泪,“长公主说,她身故之后,望陛下守丧,不该再起仪典之乐。朝上皆是忠君之臣,陛下的苦衷,他们能懂,绝不会逼迫陛下。”
皇帝微怔,但他那么聪明,很快就说道:“朕这一次出行,途中生出的事端,婆婆都知道?”
老宫女点头。
皇帝吸了一口气,再忍不住泪,终于默默落下眼泪来:“这宫里,只有婆婆待朕最好。婆婆万事都为朕着想……”
“陛下?”
皇帝默默噙着眼泪:“朕明白,因婆婆丧仪这一事,宫中必不能有仪典之乐来冲撞,朕不会这么做,朝臣必然也能懂。所谓加封之仪,自然能免则免。朕的后宫,不需要新人,更不可能在这种时候,迎入新人。”
老宫女十分欣慰,含泪笑道:“长公主说过,陛下天资过人,一点就通,果然如此。这下,他们必没有理由来迫使陛下做不愿做的事啦,长公主也能走的放心。”
皇帝就榻前跪下,深叩一个响头,哽咽不能:“侄孙儿送姑祖母好行,婆婆走好,朕永远牵挂您。”
婆婆待他那样好。
他在远外发生的这些事,婆婆虽居长安,却都知道。皇帝稀里糊涂幸了霍光之女霍成君,却又不愿迎霍成君入宫,这事儿对一个本应笼络老臣之心的帝王来说,无疑是十足难办的。
若迎霍成君入宫呢,一来违背皇帝本心,他心中必不痛快;二来,这可要伤了帝后之情啊!君王与皇后乃少年夫妻,这么多年患难走过来,着实不易,帝后琴瑟和谐,于天下大计亦是有好处的,若因此事生分了帝后夫妻之情,那可大不能为!
最重要的是,霍成君乃大将军霍光之女,霍家势大,能掌帝王废立大事,皇帝羽翼未丰,实在开罪不起。即便霍光再通达,终究污他女儿名声是实,这老臣心中难免有芥蒂的,长久这般,难说君臣不会生隙。
摆在皇帝面前的,是一道十足的难题。
而阿迟婆婆,却用她的丧仪大做了文章,为皇帝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大汉长公主薨,皇帝行仪典之事必也要有所避讳,皇帝只需捏着这个事,与霍光好言相说,表态并不是自己不愿负责,而是加封仪式冲撞了长公主丧仪,必得推后,霍光必是能理解的,也不会因此与君王生隙。
至于一推之后呢?可再推。时间久了,变数极多,说不定到那时,皇帝已不必再顾忌霍家势力,封不封霍成君的,已不是朝臣能左右。
他的功绩伟业会超过孝昭皇帝,甚至,超过他的曾祖孝武皇帝。
阿迟那样信任他。
皇帝深叩下一个响头:“婆婆……”
再抬头时,早已泪流满面。
博浪沙小竹屋的风铃子,还在等着它的小姑娘回来。她有采药的爹爹,慈爱的娘亲,他们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博浪沙。娘是长安口音,爹也是,阿迟却不是长安的姑娘。
那个长安来的行脚商人,气宇非凡,笑着的时候,让人觉得很亲切。
后来阿迟去了长安,见到了他。
阿迟曾在丹陛下,悄悄地喊他,君父。
霍成君的事,耽搁下来。霍显待在大将军府的日子,每时每刻都觉得难捱。霍光下朝来,她便开始喋喋不休,指责霍光半点不为女儿考虑。
时常说叨,霍光也觉烦,因斥霍显:“成君的事,如何会变成这个样子,你不是比老夫更清楚么?”
霍显一时哑言,有些恼羞成怒:“我这不是都为着女儿前途着想?”
“前途?”霍光最烦拿这种“前途”来说事,因说:“就是凤儿那样的前途?一生就耗在长乐宫里等死?”
霍显哑然无言,心中更生怒意。因想若不成事,自己的付出便都付之流水了,她暗暗下了决心,不管付出何种代价,也要将女儿推上后位。
淳于衍。她还有这最后一张王牌。
三个月之后,霍成君衣裙已遮掩不了日渐隆起的小腹,她心里愈来愈怕,左思右想,只得向霍显坦明一切。
霍显倒是意外的高兴,半点不掩饰:“成君,这可算是好事啊!那小皇帝想赖账呢,一点儿也不说加封之事了,这下可好,你腹中已有了孩儿,看他还如何赖!”霍显高兴地将霍成君安抚好,领她坐下:“乖女儿,你此时可是金贵之躯!来,往这里坐……哈哈,这下多好!迎你入掖庭,那是早晚的事!你爹平时无用,半点不为你出力,这下啊,他还敢充耳不闻么?”
比起霍显的高兴劲儿,霍成君却显得心事重重。
“怎么啦,女儿,不舒服吗?”霍显也察觉了女儿的不对劲。
“我……我……”霍成君这时才知道害怕:“娘,您若保证不打我……我、我才敢说……”
“怎么了?”
“我……在与陛下……之前……我,我便……”
“便什么?”霍显眉色一紧。
“便……信期已好久未来了,所以……所以我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陛下……”
她尚未把话说完,霍显已扬手给了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