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依山傍海,风景一片秀丽的石川岛播磨重工船舶海洋策略研究所大门出现的时候。大客车里的中国厂长们不由纷纷惊叹出声音来。
和中国这个时代千篇一律的豆腐块建筑物相比,石川岛播磨重工这栋研究所实在是太漂亮了。
日式现代设计,充满了几何结构的极简风格,抽象的舰岛元素。单是这样的一栋小楼,就让人生出一种“高科技”的感觉。
不能不说,环境对人真的是有着莫大影响力的。如同皇宫可以彰显皇帝威严,青山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建筑风格对一家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一?看书1c
原本还有些散漫的中方考察团,在进入这间研究所之后,莫名的就严肃紧张了起来。
“我们有一个新的研究所正在建设之中。这里的绝大多数部门将在明后两年搬迁,未来这里主要用于船舶新材料的开。”
穿着灰色工作服的日方接待人员正在做着介绍,队伍里的翻译有好几个,翻译组的组长亲自做着转述。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考察团在日方的安排下,已经在几个实验室里转了一圈。收获了一大堆的赞叹和日方骄傲的笑脸,而整个中方考察团也逐渐分成了几个层次。
前面的是日方的接待人员和考察团里的领导与翻译,几个中船总公司的领导走马观花一般,不断的点头然后配合的出一些意义不明的语气助词。
间或有人问出一两个问题,也只能迎来日方透着虚假的吹捧和宾主尽欢的笑声。
在逐渐脱节的考察团队伍上。第二梯队的则是一些四十多岁、五十出头的老工程师们,他们默默的走着,有的时候也提出一两个问题。不过日方接待人员很少会回答他们的问题,就是回答。大概也是以“斯米马赛”的居多。
两三句解释下来,这边的一群高工也不敢在技术上多问了,大概是觉得对面那种看小学生似的眼光,太让人无地自容。
渐渐的这些人提问的声音少了起来,多数时候只是**的趴在实验室的窗户或者玻璃走廊上,艳慕的看着实验室里面的日本人如何工作。
而考察团队伍的最末尾。则是考察团里人数最多的一个层次。这里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同样非常热烈。他们多是一些总公司的权力部门领导或者下面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对周围的景色同样啧啧称奇,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他们更热衷于交流的,是路上看到的日本风光,以及他们手里搜集到的东京的购物信息。
这里面巴立德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手里的美元够多,小一千美金他自己应该是花不完的。这样,几个厂长或者主任、部长的就找到了他,这时候光用人民币是换不来美元的,多少还要搭上点人情或者系统内的“好处”。
这样美金从巴立德的手里哗啦啦的流出去,他自己的脸上却笑的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考察团队伍的末尾还有最后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竟然只有一个人。
宋云辉的日语不太好,不过好在日语和中文之间有不少汉字是想通的,结合图片和上下文大概能够猜出一些来。
他手上拿着一个笔记本,从下了客车开始手上就没有停过,短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记下了快小半本的内容。只可惜他并不是总公司的大领导。也不是业内声名卓著的高级工程师,只不过是南方一个不到一千人的地方造船厂的小厂长。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单位效益竟然还不错,海东造船厂的1ooo吨以下小型船舶。竟然在市场上有着不错的口碑。
海西、海东,两个造船厂的名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在市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海西造船厂能造大船,但造出来的船业只有受计划内控制的国家单位才会用,根本不会有人到海西造船厂来特意订购产品。
而海东造船厂人少、技术弱。可接连推出了几个项目。比如说百吨级的近海渔船、河道驳船、拖船、沙船、货船,很多能够自己做主的集体单位,或者是乡镇企业、渔民队社,老远着就能摸到海东造船厂的门上来。
只是海东造船厂虽说是国企,可计划内物资分配的也是可怜巴巴,很多业务要到市场上收购计划外物资来维持生产,利润上竟然反而没有把计划物资拿到黑市上当计划外物资卖的海西造船厂好看。
对于这个略有耳闻的“一字之差”“兄弟单位”,巴立德自然是不怎么看的上的。甚至也正是因为双方只差了一个字,巴立德对此还有些愤愤不平。小小的海东造船厂凭什么和我海西造船厂只差一个字?凭什么?
第三梯队里的大红人巴立德心里不痛快,这小小海东造船厂的厂长也就被无声的杯葛了。
不过宋厂长似乎倒也是乐得清静。他一个人走在最后,对这个研究所里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观察的非常仔细。偶尔逮住一两个似乎不忙的日方工作人员路过,他还会用笔和他们交谈一下,或者请教一些说明文字的实际意义。
日本人的汉字教育从小就学习,甚至还有毛笔字的书法课培养,笔谈如果尽量不用片假名和平假名,可读性顿时上升不少。
不过到了最后,宋云辉皱眉看着笔记本上越来越多的问题,只好硬着头皮找上了前面围着巴立德转的翻译小刘。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宋厂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