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心里顿时沉重起来了。

一则不知道为什么,南梁在司州的兵马还未撤走。

梁帝的秘使陈蒨早已经离开邺城回了建康。想必梁帝萧衍已经是明白了事情始末,那为什么又不顾忌盟约破裂,也不管自己七子萧绎还在邺城为质子的事实,依旧不肯撤兵?

总这么隔淮相望,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难道真想趁乱取利?

如果照前些日子的形势,不妨再遣使聘问。但现在形势变了,不同之前。侯景突然潜回豫州,万一与梁军勾结,借梁军之力与他为难,还真是件麻烦事。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侯景和南梁的临贺郡王萧正德一直往来密切,高澄是知道的。

而且看得出来,这个临贺郡王萧正德与太子萧纲也算是比较亲近,难保太子不会听他的话。高澄早看出来萧纲是个耳朵很软的人。

再加上南梁和侯景各有所图,很容易一拍即合。

二则,侯景一向诡诈,这么急着逃出邺城,潜回豫州,不是没有理由的吧?他想干什么?

侯景之前早和宇文泰有联系,高澄也是知道的。但是宇文泰是什么人高澄比侯景还清楚。想必不会真心接纳侯景。反之侯景也是精明极了的人,也不会真心归附宇文泰。

宇文泰和侯景,两个人也都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而且两个人心里都明白对方是怎么想的。可是这种利用却要伤害到东魏。

一个高仲密就惹了那么大的乱子。要是侯景也动了这个心思,真是想也不敢想。

高澄一瞬间心思细密如织。

崔季舒、崔暹、杨愔以及陈元康,都看着高澄。

高澄展开帛书细读。

看了没一刻,高澄脸上就凝重起来。但他什么也没说,一直捧着帛书盯着看,看了很久。

气氛紧张起来。

帛书里侯景完全是一副不得已的受害者的样子。侯景在帛书里痛陈“高王”就是已故的高欢,在世时对他极为看重,他深谢高王简拔之恩。但时为世子的高澄却总是对他百般发难,从未以诚相待。

甚至在河桥、邙山等几次两魏大战时,高澄还妒其有功,将功据为己有,将错归于别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有过失而损了高敖曹这样的大将。

“高王”死,他心中悲痛。但彼时大将军高澄又忌惮他有功于社稷,对天子一片忠悃之心,因此才把他羁留在邺城,连府第的门都不许出。他若再不出逃,便性命难保。

幸好主上有体谅之心,助他潜出邺城,回了豫州,才保住了性命。他愿为主上之隆恩甘脑涂地。只可惜不清君侧他永远都要受高澄压制。

侯景又痛陈,在豫州也要受到高澄的时时监督。他自己与南梁和西寇多有往来就都是为了社稷,而他要是一旦与梁国或是宇文黑獭有交往就是起了反叛之心,若得高澄多方猜测质疑和逼迫。这岂不是要逼他真的叛国?

总之是虽无污言秽语,但字字锥破心肺地往死里抹黑高澄。

高澄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他实在忍无可忍地一把将帛书揉成团紧握在手里,然后重又靠回凭几里垂首,用手撑着额角。

谁都看不到他的表情了。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高澄突然将帛书用力掷了出去,怒骂了一声,“该死的匹夫!”

侯景在帛书最后说,他不愿含冤而被世人诟病,所以将此书信又分别给魏帝元善见、梁帝萧衍、宇文黑獭各送了一份。

崔季舒起身上前,将帛书拾起来回到自己席上细看。

不用说,陈元康也是早看过了,也难为他能忍得住。

崔暹、杨愔一一看过。

其实不用看,不用问,高澄这时候的心情谁心里都能明白。

“无耻之徒!”崔季舒一目十行地把那简直是不堪入目的文字飞快地看了一遍,立刻脸胀得通红,奋然拍案而起。他的表现比高澄还激烈。

崔季舒这样的心腹,又是高澄长久以来的挚友,面对侯景这样的颠倒黑白,反咬一口,再看高澄的反映他完全是感同身受。

要说这其中的许多事情,尤以陈元康知道得最清楚。包括几次战事,陈元康都是始终在高澄身边的。只是陈元康为人稳重,并不以为怒骂几句有什么太大用处。况且现在侯景又不在这儿,算是骂给谁听的呢?

没想到,倒是杨愔先开口劝道,“高王且莫要生气,侯景送这样的书信来,正是要高王生气。高王若是大怒,正好中了侯景的奸计。”

高澄抬起头来,盯着杨愔,“杨长史以为主上看了这书信会做何感?”

杨愔知道高澄问的不是皇帝元善见会是什么反映。因为元善见对高澄是什么心思是早就有的,不会因为这书信有什么改变。只可能借题发挥而已。

杨愔直起身子,刚要回禀,没想到被人抢了先。

“高王,这书信说不定就是有人授意的。”崔暹激奋而言。

这个“有人”是哪个人,崔暹没明说,但在座的人应该心里都清楚。

高澄看了崔暹一眼,没理睬,又把目光扫回杨愔身上,以目光询问。

“诚如崔中尉所言,”杨愔看都没看崔暹,接着回禀道,“为防借题发挥,不妨大事化小。高王不必去解释,若主动去解释,恐怕正中下怀。”

“杨郎所言诚如我心。”高澄的面色和霁了些。

别人犹可,唯有崔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杨愔。

过了晡时,太阳渐渐下去了。还不到夏天,不是那种闷


状态提示:461.第461章 议立嫡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