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随身带着一个世界>第339章 竭泽造田 二

正在这些原住民不停摇头的时候,又有一些三轮车拖着一个个比人都大的黑色物体来到了这些三轮车旁边。

只见一个华夏国人两只手轻松地就把那个两个人都抱不住的东西举了起来,然后直接扔进了那些污水塘。

奇怪的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居然可以轻松地浮在水面上。

大家这时才看清楚,原来那东西是一个圆环形的黑色物体,上面交叉着绑了两块薄木板,而且与堤坝上的三轮车之间还连着一根绳子。

实际上这就是大货车轮胎内的橡胶内胎,充上气后就相当于一个特大号的游泳圈。

当然,这种规格的“游泳圏”并不适合游泳,因为过大的体积会妨碍游泳的动作。

但由于其具有的超强浮力,完全可以改造成一个微型的水上工作平台。

那个华夏国人继续从三轮车上搬下一个特殊的架子,安装在那个微型水上工作平台上,上面也有和那岸堤坝上同样的喷头,只不过那个喷头连接的高压软管更长。

把喷头固定在木板中间预留的位置后,一打开岸上三轮车上的开关,喷头就通过内胎中间的环形空间近距离地对水下的淤泥进行冲洗。

通过调整喷头的方向,利用喷头喷出高压水流的反作用力,还可以控制着这个微型水上工作平台随意地在水塘中运动。

而这个三轮车上污水泵的进水管已经转换到了水泽之中形成的水塘之中,重复使用的污水不断地将淤泥稀释为富含有机物的污水泥浆。

然后又通过另一台三轮车上的污水泵把这些有机肥料输送到附近山丘上的梯田里。

而那些已经灌足水肥的梯田,在微耕机的耕作整理下,已经具备了插秧的条件。

于是华夏山庄里培育出来的秧苗,源源不断地通过机动水上平台从长江中直接运到了江陵城的护城河里。

水田面积宽大的地方就用小型插秧机进行栽插,一些机械不方便操作的地方就通过人工补栽。

没用几天时间,水泽周围开垦出来的水田就已经把华夏山庄培育出来的秧苗消耗完了。

上万亩的杂交水稻,就算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但这里有丰富的有机肥料和充足的水资源,生长环境与现实世界相比也并不差。

就算其产量只有现实世界的三分之二,不说亩产八百公斤,只要能够达到五百公斤的亩产量,这里就可以生产出五百万公斤以上的优质有机水稻。

这些有机水稻拿到现实世界中去的话,置换出两千万公斤的普通大米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只要有了这两千万公斤的普通大米,足以满足十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耗量。

加上华夏山庄内部小麦、玉米、红薯、土豆等耐旱高产作物的大量种植,以及那些一年四季都可以产出的蔬菜瓜果,还有养殖场的产出,至少在今年秋收之时,华夏国就具备了可以生产满足四十万人粮食消耗的能力。

而且,在那些农闲时节,华夏国也并不是没有事情做,他们完全有能力继续在江陵城附近开垦更多的田地。

但是,这片水泽的面积本身就达到了三十多个平方公里,而且水泽之中的淤泥大多数地方都达到了近三米的厚度,根本不是周围开垦出来的上万亩梯田能够消化得了的。

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大面积的云梦泽区域,要想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建成的,因为几百年泥沙的沉积量完全无法估量。

除非,能够有大量机械设施的介入,用土石硬生生把这些低洼地带填起来。

只有达到不会受到汉水、长江两条河流洪水影响的情况下,这片区域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粮仓”。

按照现实世界中的情况,这里的气候条件种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两熟,有了两个月的缓冲时间,魏民生还想再次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

华夏山庄的育秧基地已经做好了种植二季稻的准备,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再次大规模地育苗。

魏民生在观察了两个围堰中水泽的情况后,决定先开发其中一个围堰。

这一个围堰就是十六个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出来就是两万多亩优质水田。

可现在这两个围堰中的淤泥仍然达到了近两米的厚度,机械、人力都无法入场。

于是,魏民生决定仍然使用先前的办法,把其中一个围堰中的污水抽到另一个围堰之中囤积起来。

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污水在缓慢地流向排污口的远处时,其中大部分泥沙和有机物会沉淀下来,离排污口的距离越远,水质就越清澈。

在合适的地方,再把经过沉淀相对清澈的水又抽回先前的那个围堰。

然后在汽车内胎做成的简易水上工作平台的反复冲洗下,源源不断地带走大量的淤泥。

同时,魏民生还让人把江陵城外长江河道边的堤坝修建起来,修建堤坝的石材是从秭归码头那边生产出来的,利用机动平台顺水而下。

而挖出来的大量干泥沙、土石就直接送到已经冲洗了部分淤泥的围堰中进行填埋。

这些没有多少水分的泥沙、土石不光可以吸收一些淤泥中的水分,而且在与淤泥混合后,极大地提升了水泽中土质的强度,同时还提升了围堰中水泽的高度。

土石的填埋由三面向中间污水泵的方向推进,不断地把淤泥和污水向中间进行压缩。

在达到可以使用机械进行耕种的强度后,这个围堰中的两万


状态提示:第339章 竭泽造田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